《尽善尽美》原文与赏析
引导语:本文围绕北宋理学家邵雍的哲理诗《尽善尽美》,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典故解析及艺术鉴赏,揭示其融合儒家思想与自然哲理的独特价值。
《尽善尽美》·邵雍
尽美固可嘉,尽善尤当敬。
苟非圣与仁,孰造中和境?
鸢飞戾天者,鱼跃于渊明。
此理自昭著,何须苦索萦。
译文
追求形式完美固然值得称赞,但达到道德至善更应被尊崇。
若非圣人与仁者,谁能抵达中庸和谐的至高境界?
雄鹰翱翔至天际,游鱼潜跃于深潭。
天地至理本就明晰,何必刻意追寻困扰。
注释
【尽美尽善】典出《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美指艺术形式,善指道德内涵。
【中和】儒家核心概念,语出《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
【鸢飞鱼跃】化用《诗经·大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喻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秩序。
【昭著】读音zhāo zhù,意为显明易见。
创作背景
邵雍晚年隐居洛阳,筑"安乐窝"钻研易理。此诗作于1070年前后,时值王安石变法初期,士人阶层对道德本位的坚守与政治变革产生激烈碰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四句立论儒家道德观,后四句转向自然意象,形成"人事-天道"的环形结构。
2. 语言艺术:"固""尤""孰"等虚词强化说理力度,"飞""跃"动词赋予静态哲理以动态美感。
3. 思想内核:将《论语》的伦理判断与《易经》的宇宙观相融合,构建"天人合一"的理学体系。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尽美"与"尽善"的辩证关系,实际是邵雍对当时社会重才轻德风气的批判。通过《韶》乐典故的化用,暗示真正的完美必须兼具形式与道德的双重圆满。尾联以自然现象作结,巧妙将儒家伦理上升为宇宙规律,这种"以天证人"的论证方式,正是北宋理学家的典型思维特征。
范文二
"鸢飞鱼跃"的意象群构成全诗艺术张力最强的部分。雄鹰与游鱼本属《诗经》中的祭祀意象,在此被赋予新的哲学内涵:既象征万物各安其位的理想秩序,又暗喻人应如自然生物般遵循本性。这种将道德规范自然化的处理,反映出邵雍"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为后世理学家"格物致知"提供了范本。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邵雍为北宋五子之一,开创"象数学"体系,代表作《皇极经世》。
2. 核心意象:"中和"出自四书,"鸢鱼"典出五经,需掌握经典互文关系。
3. 思想脉络:理解理学"天人感应"理论在诗中的具象化表达。
4. 艺术手法:对比论证(美善)、隐喻转换(自然-人事)、典故层递(经-史-子)。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戾天:__________
(2)索萦:__________
答案:
(1)到达高空(《诗经》原义为"至")
(2)纠缠追寻(引申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此理自昭著"中的"理"指什么?
答案:既指万物运行的天然规律,也包含儒家伦理准则,体现邵雍"性即理"的哲学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朱熹《观书有感》说理方式的异同。
答案:同:均借自然现象阐发哲理。异:邵诗直接引用经典构建理论体系,朱诗通过生活场景触发感悟,后者更具平民化特征。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尽善尽美"思想分析当代艺术创作?
答案示例:可批判某些作品过度追求技术表现而忽视人文关怀,强调真正的艺术精品需实现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