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词作全解
辛弃疾《水龙吟》是其豪放词代表作,通过登临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展现了南宋爱国词人的精神世界。本文完整呈现原作、精准翻译、详细注释,并附创作背景、专业解析与鉴赏范文,为读者提供多维度的阅读参考。
原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南方千里秋色澄澈,江水与长空相接,秋意无边。
眺望远山如美人玉簪螺髻,却只带来愁恨。
夕阳下的城楼,孤雁哀鸣中,站着漂泊江南的游子。
看着腰间宝刀,拍遍栏杆,无人懂得此刻登楼的心绪。
莫提鲈鱼美味,西风起时,张季鹰可曾回乡?
若只求置产购房,面对刘备这等英雄定当羞愧。
可叹年华流逝,风雨摧残,树木尚且老去!
谁能唤来歌女,为我这英雄拭去热泪?
注释
【遥岑】远山。岑(cén):小而高的山。
【玉簪螺髻】比喻山形如美人发饰,出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山如碧玉簪"。
【吴钩】春秋吴国宝刀,代指武器。
【季鹰】西晋张翰字季鹰,因思鲈鱼脍辞官归乡。
【刘郎】刘备,曾斥责许汜只知购田买房。
【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桓温见昔日所植树已十围,慨叹时光流逝。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建康(今南京)作为南宋抗金前线,触发词人对北方沦陷的忧思。时年35岁的辛弃疾南归已十二年,收复中原的抱负始终未能实现。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寓情,下阕用典言志,遵循"登临-抒怀-言志"的传统模式而境界开阔。
2. 语言艺术:动词"看""拍"极具力度,"玉簪螺髻"化静为动,将山水人格化。
3. 情感表达:三个典故层层递进,从思乡之念到功业之志,最终归于英雄失路的悲怆。
4. 艺术创新:打破词体婉约传统,以文为词,用散文句式表达激烈情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八字,堪称南宋豪放词的经典瞬间。这个连贯动作将武将的刚烈与文人的郁愤完美融合。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物,此刻却只能成为徒然的装饰;拍栏的声响既是物理的宣泄,更是精神上的叩问。辛弃疾独创性地将兵器意象引入词作,在温婉的词体中植入刚健基因,这种艺术突破与其说是技巧创新,不如说是生命激情的自然迸发。
范文二
下阕用典构成精神自画像。张翰典故暗含归隐之思,刘备典故彰显功业之志,桓温典故则直面时间焦虑。三个历史人物如同三面镜子,分别映照出词人不同维度的心理冲突。这种"典故集群"的运用,既体现辛弃疾"掉书袋"的学问根底,更展现其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长河考量的宏大视野。结句"红巾翠袖"的柔美意象与"英雄泪"的壮烈情怀形成张力,完成对南宋文人精神困境的诗意概括。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岑(cén)、脍(kuài)、揾(wèn)、吴钩、季鹰
2. 文学常识:豪放派代表、用典手法、词牌格律
3. 意象系统:秋景(衰飒)、远山(阻隔)、吴钩(壮志)、红巾(慰藉)
4. 核心考点:登临主题、英雄失路、时空意识、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遥岑远目:__________
(2)揾英雄泪:__________
答案:
(1)小而高的山
(2)擦拭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注意古今异义。
二、主旨理解
问:"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岁月空逝、壮志难酬的深沉悲慨,借树木老去暗喻生命有限而功业未成的焦虑。
解析:三个短句层层递进,用桓温典故将个人感慨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体验。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辛弃疾《水龙吟》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苏词借古抒怀,通过对周瑜的追慕表达旷达;辛词直抒胸臆,用激烈动作和密集典故表现郁愤。前者开阔超脱,后者沉痛激切。
解析:两词虽同属豪放派,但苏轼侧重历史感悟,辛弃疾聚焦现实困境。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画面效果
答案:三个意象叠加构成苍凉意境:落日象征时局衰微,孤雁暗示漂泊无依,"江南游子"点明身份认同困境。画面有声有色,空间层次分明。
解析:典型的情景交融手法,物象选择精准体现词人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