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宋 辛弃疾 鹧鸪天 代人赋》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宋 辛弃疾 鹧鸪天 代人赋》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时间:2025-09-05 16:30:02

《宋 辛弃疾 鹧鸪天 代人赋》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以婉约笔触抒写离愁别绪,通过暮春景象的细腻刻画,传递出深沉的思念与无奈。本文将从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等多角度解析这首词作的艺术魅力。

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译文

夕阳下寒鸦归巢勾起无限愁思,柳树新绿的池塘倒显得温柔。

倘若眼中没有离别的怨恨,便不会相信人间真有白头之痛。

肝肠寸断,泪水难止,相思之情又驱使我登上小楼。

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阻断,仍频频倚靠栏杆不能自已。

注释

晚日寒鸦:夕阳与归鸦意象组合,强化萧瑟氛围。

柳塘新绿:初春柳色与"寒鸦"形成冷暖对比,暗含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眼底离恨:直指视觉引发的心理创伤,"眼"为词眼所在。

小红楼:闺阁意象,暗示代女性立言的创作视角。

频倚阑干:通过重复动作展现执念,体现婉约词"不说破"的抒情特征。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退隐带湖时期。表面代人赋闺怨,实为寄托自身政治失意。此时作者接连遭弹劾,报国无门,词中"白头""肠断"等语皆可视为英雄迟暮的隐喻。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写景起兴,下阕抒情深化,符合词体常规章法。

2. 语言艺术:"寒鸦"与"新绿"的意象对冲,形成张力美学。

3. 思想内涵:表面写儿女情长,深层蕴含志士失路的悲愤。

4. 表现手法:以"代人赋"形式实现情感投射,体现词体"要眇宜修"特质。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此词最见稼轩笔法的双重性。上阕"若教"二句以假设语气道出人生实相,看似柔婉实则沉痛。下阕"频倚"动作的描写,将不可见的执念转化为具体行为,较之直抒胸臆更显深刻。全词在闺怨外壳下,暗藏"青山遮不住"的壮士情怀。

范文二

词人刻意营造的视觉矛盾值得玩味。"寒鸦"与"新绿"构成色彩反差,"眼底无离恨"与"人间白头"形成逻辑悖论。这种艺术处理既遵循词体含蓄传统,又突破闺怨题材局限。结句"不自由"三字,既可解为爱情束缚,亦可视为政治处境的写照。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寒鸦(象征)、新绿(反衬)、离恨(词眼)

2. 文学常识:鹧鸪天词牌双调五十五字,上下阕各三平韵

3. 艺术手法:意象对比、虚实相生、代人立言

4. 意境特征: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婉约风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

(1)频倚:__________

(2)却:__________

答案:

(1)反复依靠

(2)反而

二、主旨理解

题目:"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假设句式强调离恨之深,揭示白发因愁而生的生命体验,体现刻骨铭心的思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李清照《声声慢》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同属婉约词,都善用意象抒情。差异在于辛词以"代人赋"间接抒情,李词直抒胸臆;辛词结句含蓄,李词叠字显豁。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的艺术效果

答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矛盾心理,通过"频倚"动作具象化,以行为写心理,体现婉约词"含蓄深远"的审美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