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时间:2025-09-23 09:00:03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原文、注释与鉴赏

本文解析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涵盖原文、白话翻译、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并附考试重点与鉴赏范文。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时泪水浸湿了衣衫。

回头看妻儿已无愁容,胡乱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白日里放声高歌须痛饮美酒,趁着春光正好结伴返回故乡。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经襄阳直抵洛阳。

注释

剑外:剑门关以南,指蜀地。蓟北:今河北北部,安史叛军老巢。

涕泪满衣裳:以泪湿衣的细节表现狂喜中的复杂情绪。

漫卷:随意卷起,动作描写体现忘形之态。

青春:指春日,亦暗喻人生壮年。

巴峡、巫峡:长江三峡段,串联归乡路线。

创作背景

763年春,杜甫流寓梓州时听闻唐军收复河南河北,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告平息。诗人因战乱漂泊半生,此刻迸发出强烈的归乡之愿。

作品解析

1. 结构:四联递进,从闻讯狂喜到筹划归程,节奏如疾风骤雨。

2. 语言:动词“忽传”“漫卷”“穿”“下”串联动态画面,极具感染力。

3. 情感:打破沉郁顿挫的常态,展现罕见的奔放恣意,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4. 艺术:虚实相生,“青春作伴”将抽象季节拟人化,归途想象如地图展开。

鉴赏范文

范文一:涕泪中的家国情怀

首联“涕泪满衣裳”以矛盾修辞奠定基调——捷报引发的不是单纯欢笑,而是饱含沧桑的泪水。八年战乱中,诗人目睹“国破山河在”的惨痛,此刻泪水中既有解脱,更有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后三联的狂放姿态,实为长期压抑后的情感井喷。末联连用四个地名,如电影蒙太奇般将归乡渴望具象化,展现盛唐文人深植骨髓的家国认同。

范文二:杜诗中的速度美学

全诗贯穿惊人的速度感:消息传递之“忽”,情绪转变之“即”,归程规划之“便”。这种急促节奏与杜甫惯常的沉缓风格形成强烈反差。诗人用“穿”“下”等动词强化空间跨越,巴峡至洛阳的千里之遥在想象中顷刻抵达。这种心理时间的压缩,正是乱世游子对和平生活最迫切的渴求。清代黄生评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正道出其中酣畅淋漓的生命力。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蓟北(jì)、衣裳(cháng)、巴峡(xiá)

2. 文学常识:七言律诗,安史之乱代表作,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例外

3. 艺术手法:细节描写(涕泪满衣)、虚实结合(青春作伴)、对仗工稳(白日/青春)

4. 核心意象:诗书(文人身份)、酒(宣泄媒介)、峡江(归途象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漫卷:__________

(2)青春:__________

答案:

(1)随意卷起

(2)指春天,亦暗指壮年时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尾联如何表现归心似箭?

答案:通过“即从”“便下”的急促连接,以及“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的路线递进,以空间转换速度体现心理迫切。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春望》的情感差异

答案:《春望》写战乱中的忧愤,以“感时花溅泪”体现哀婉;本诗写战乱结束的狂喜,以“白日放歌”展现奔放,同一诗人因时代变迁呈现不同面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