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引导语: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以清新笔触描绘田园风光,展现隐逸生活的恬淡与自然之美。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诗中意象与艺术手法。
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草屋檐下常打扫洁净无青苔,
亲手栽种的花木整齐排列成畦。
一条溪水环绕农田守护着绿意,
两座青山推门而入送来苍翠色。
注释
1. 茅檐:茅草屋顶,代指简朴居所。
2. 畦(qí):田园中划分的整齐地块。
3. 护田:化用《汉书·西域传》"遣使者护田积谷"典故,暗喻自然与人的和谐。
4. 排闼(tà):推开门,拟人化手法突出山势扑面而来的动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期。经历变法失败后,诗人寄情山水,诗风转向含蓄内敛。湖阴先生为隐士杨德逢的别号,其居所成为王安石精神寄托的缩影。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人工之美,后两句写自然之趣,形成由近及远的空间层次。
2. 语言:"排闼"二字以动写静,"送青"赋予山色人情味,体现炼字功力。
3. 思想:通过田园意象表达对官场倾轧的疏离,暗含《归去来兮辞》的隐逸情怀。
4. 艺术:将《汉书》典故自然融入景物描写,实现历史厚重感与生活气息的统一。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护田""排闼"的拟人化处理独具匠心。流水不再是客观存在,而成为主动守护田园的卫士;青山化作热情访客,打破物我界限。这种主客交融的笔法,既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影响,又发展出宋诗特有的理趣。王安石将政治理想受挫后的苦闷,转化为对微观自然的诗意观察,展现了中国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传统。
范文二
末句"两山排闼送青来"堪称宋诗炼字典范。"排"字暗含力量感,"送"字流露亲切感,矛盾修辞中见出山势的雄伟与性灵的温润。这种艺术张力源自诗人双重身份:作为政治家的宏阔视野,使其能捕捉山脉的磅礴气势;作为隐者的细腻心境,又赋予自然以人格化温情。钱钟书《宋诗选注》特别指出此句"与李白'相看两不厌'异曲同工",道出了宋诗对唐诗的创造性转化。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畦(qí)、闼(tà)
2. 文学常识:王安石晚年诗风转变、江西诗派"点铁成金"手法
3. 艺术特色:典故活用(护田)、空间构图(由近及远)、拟人修辞
4. 思想内涵:儒道互补的隐逸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成畦:__________
(2)排闼:__________
答案:
(1)整齐排列的田垄
(2)推开门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一水护田将绿绕"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活用《汉书》典故却不露痕迹,以"护"字赋予流水守护者的形象,"绕"字形成动态画面,既表现农田的生机,又暗含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哲理。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田园描写差异
答案:陶诗侧重生活场景的白描,王诗注重提炼典型意象;陶渊明追求返璞归真,王安石则在自然描写中渗透理性思考,体现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