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五首(其五) [唐]贺兰进明》原文与赏析
本诗以雄浑笔触描绘人生行路之艰险,结合边塞风光与个人际遇,展现盛唐士子的壮志与彷徨。读者可从中领略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对功名与归隐的矛盾心理。
原文
《行路难五首(其五)》
[唐]贺兰进明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我今停杯一问之,胡为乎行路难?
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
只在人情反覆间。
译文
你可曾见过青海湖畔,自古战死的白骨无人掩埋。
新亡的魂魄含冤诉苦,旧逝的幽魂在阴雨中哀鸣。
我放下酒杯质问苍天,为何人生道路如此艰难?
真正的艰难不在高山险水,
而在于人心的反复无常。
注释
青海头:青海湖边,唐代重要战场。"头"指边缘地带。
白骨无人收:典出《吊古战场文》,暗示战争残酷。
啾啾(jiū):拟声词,形容鬼哭声,强化阴森氛围。
反覆:反复无常,指人际关系的虚伪善变。
艺术表现:前四句用边塞意象铺陈,后五句转入哲理思考,形成强烈对比。
创作背景
天宝年间,贺兰进明任河西节度判官,亲历边塞战事。此诗作于其仕途受挫时期,既反映戍边将士的悲惨命运,又暗喻官场倾轧。唐代边塞诗常有的壮烈情怀与个人失意在此交汇。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乐府旧题,前段写景后段议论,继承鲍照《行路难》传统而有所创新。
2. 意象运用:白骨、阴雨等意象构成冷色调画面,与"停杯问天"的激烈动作形成张力。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行路难的物理障碍描写,直指人性弱点,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性。
4. 语言风格:杂言句式自由奔放,"君不见"的呼告句式增强抒情力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此诗最震撼处在于将边塞白骨与官场生态并置。前四句的战场描写并非单纯写实,"新鬼旧鬼"的哭诉实为对朝廷赏罚不公的隐喻。诗人以"停杯一问"的激烈姿态,揭示出比战争更残酷的是人心险恶。这种将外部艰险与内部困境相勾连的写法,使作品超越了一般边塞诗的格局。
范文二
贺兰进明巧妙改造了乐府旧题。传统《行路难》多写山川险阻,此诗却以"不在山,不在水"的否定句式转折,直指人情反覆才是最大障碍。诗中"天阴雨湿"的阴冷意象与"停杯问天"的热烈动作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情感张力正是盛唐士子既渴望建功立业又畏惧政治风险的矛盾心理写照。
关于《行路难》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啾(jiū)啾、反覆(fǎn fù)
2. 文学常识:乐府旧题演变、边塞诗派特点
3. 艺术手法:意象叠加、虚实转换、对比修辞
4. 核心意象:白骨象征死亡代价,阴雨暗示政治环境
5. 情感脉络:由愤懑到醒悟的递进式抒情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青海头:__________
(2)反覆:__________
答案:
(1)青海湖边缘地带
(2)人心变化无常
二、主旨理解
题目:"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表达了什么深刻认识?
答案:揭示人生真正的困境源于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变,而非自然环境的艰险。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白《行路难》与本诗立意差异
答案:李白侧重个人理想受阻的愤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贺兰进明聚焦社会现实的批判,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新鬼烦冤旧鬼哭"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拟人手法赋予亡灵情感,"新""旧"对比强化时间跨度,通过鬼魂的集体哭诉暗示战争持续的悲剧性。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人情反覆"理解现代社会?
答案示例:诗中揭示的人际关系复杂性仍具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既要保持初心,也需懂得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