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与翻译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描绘音乐之美的经典诗作,以瑰丽想象和奇特意象展现箜篌演奏的震撼效果。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李贺的浪漫主义风格。
原文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吴地丝弦蜀地桐木制成的箜篌,在深秋奏响,空山浮云凝滞不流。
湘妃泪洒斑竹,素女哀愁,只因李凭在长安弹奏箜篌。
乐声如昆仑玉碎、凤凰鸣叫,又似芙蓉泣露、香兰含笑。
长安十二门前的寒光消融,二十三根弦惊动了天帝。
女娲补天之处,乐声震裂顽石,引来秋雨倾泻。
梦中神山老妪习得此曲,鱼龙闻声跃浪起舞。
月宫吴刚倚桂树彻夜聆听,露水斜飞打湿玉兔。
注释
吴丝蜀桐:吴地蚕丝、蜀地桐木,制箜篌的上等材料。
江娥啼竹:典出湘妃泣竹传说,渲染音乐感染力。
昆山玉碎:以玉碎声喻高音清脆,凤凰叫喻旋律婉转。
二十三丝:箜篌弦数,代指乐曲。
石破天惊:化用女娲补天典故,极言音乐震撼力。
创作背景
李贺此诗约作于元和六年(811年),时李凭为宫廷乐师。李贺借音乐抒怀,以奇诡意象暗喻自身才高却遭压抑的境遇。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四句写乐声初起,中四句描摹音色变化,后六句以神话夸张收束。
2. 语言:善用通感,如“冷光”“笑”将听觉转为视觉与情感。
3. 思想:通过音乐超越现实的魔力,表达对艺术永恒的追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贺以“石破天惊”之笔,将无形音乐具象为神话奇景。诗中“老鱼跳波”“瘦蛟舞”等意象,打破物类界限,展现乐声唤醒万物的生命力。这种超现实的浪漫想象,正是李贺“诗鬼”风格的典型体现。
范文二
全诗多用神话典故,却非简单堆砌。女娲补天、吴刚伐桂等传说被重构为音乐效果的隐喻,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尾句“露脚斜飞”以细微动态收束磅礴乐章,可见诗人炼字之精妙。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江娥(é)、神妪(yù)、吴质(zhì)。
文学常识:李贺属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二李”。
意象分析:“凤凰叫”象征高洁,“秋雨”暗含肃杀,需结合上下文解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颓不流”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形容云朵凝滞不动,侧面表现乐声的感染力。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十二门前融冷光”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长安城门寒光消融,夸张表现乐声的温暖力量,化听觉为视觉通感。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白居易《琵琶行》与李贺本诗的音乐描写差异。
答案:白诗重叙事与情感共鸣,李诗重想象与超验体验,前者写实,后者奇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