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蒲松龄《狼》原文和翻译

蒲松龄《狼》原文和翻译

时间:2025-09-24 16:00:03

蒲松龄《狼》原文与深度解读

《聊斋志异》中的《狼》以精炼笔法展现人与兽的较量,揭示贪婪与智慧的对决。本文完整呈现原文、白话译文及创作背景,并附鉴赏与考试重点分析。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白话译文

有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剩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扔骨头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另一只仍然跟着。

再扔骨头,后面的狼停下时前面的狼又追上来。

骨头扔完了,两只狼依旧一起追赶。

注释

【缀行甚远】缀(zhuì):连接,此处指紧跟。狼尾随不舍的阴险形象跃然纸上。

【并驱如故】并排追赶的描写,体现狼的协作狩猎本能。

文中"投以骨"的重复动作,形成递进式紧张感,为下文屠夫反杀埋下伏笔。

创作背景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设帐淄川毕家,期间广泛搜集奇闻异事。《狼》的创作源于山东民间多狼患的现实,折射明末清初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遇狼-惧狼-斗狼-悟狼"四段式,情节紧凑如微型小说。

2. 语言艺术:"目似瞑,意暇甚"等神态描写,展现狼伪装的狡诈本性。

3. 思想内核:通过人狼智斗,揭示对恶势力妥协反遭其害的生存哲理。

范文一

《狼》的叙事艺术堪称古典短篇典范。蒲松龄用78字完成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叙事链。"屠暴起"三字如电影特写,将反杀瞬间的果决凝练到极致。狼"假寐"的细节描写,与后文"洞其中"形成戏剧性反转,这种"欲擒故纵"的笔法,深得《史记》刺客列传叙事精髓。

范文二

文本中的空间转换极具象征意义。从"晚归"的暮色到"积薪"的麦场,最后"奔倚其下"形成防守据点,屠夫的空间选择体现民间智慧。而狼"犬坐于前"的挑衅姿态,实则是狩猎战术的空间压迫。这种空间对抗的描写,比直接搏杀更显张力。

关于《狼》的考试重点

1. 重点字词:缀(zhuì)行、苫(shàn)蔽、弛(chí)担

2. 文学常识:出自《聊斋志异》卷六,属"志怪短篇小说"

3. 核心意象:"狼"象征贪婪凶残的恶势力,"屠夫"代表普通劳动者

4. 哲理名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体现反讽艺术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缀行甚远:__________

(2)弛担持刀:__________

答案:

(1)紧跟

(2)放下

二、主旨理解

题目:结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表达什么观点?

答案:指出狼的诡计终归有限,暗喻邪恶势力虽狡诈但终将被识破。

三、描写手法

题目:分析"目似瞑,意暇甚"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神态细节制造假象,与后文"暴起"形成强烈反差,增强戏剧张力。

四、比较阅读

题目:对比《狼》与《中山狼传》的狼形象差异

答案:蒲松龄笔下的狼突出群体协作的狡猾,马中锡的狼则侧重忘恩负义的拟人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