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别董大》译文及赏析
本文解析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赠别名作《别董大》,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展现其豪迈悲壮的送别情怀与艺术特色。
原文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千里黄云遮蔽夕阳,北风呼啸中雁群穿过纷飞大雪。
不必担忧前路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识你的才名?
注释
【千里黄云】"曛"(xūn)指日光昏暗,烘托塞外苍茫景象。
【北风吹雁】"雁"象征漂泊,暗示董大远行身份。
【莫愁二句】"知己"指志同道合者,体现诗人对友人才华的绝对自信。
创作背景
天宝六载(747年)高适与琴师董庭兰在睢阳重逢又别。时值诗人未得功名,董大亦处人生低谷,作品在困顿中展现盛唐特有的精神气度。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景造境,后两句抒情明志,转折自然。
2. 语言:"黄云""雪纷"等意象组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3. 思想:突破传统送别诗的哀婉,开创慷慨激昂的新境界。
范文一
《悲壮中的超越》
诗中"黄云""雪纷"的极端环境描写,实为唐代边塞诗典型手法。但高适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自然险境转化为精神试炼场,"谁人不识君"的豪语既是对友人的勉励,更是盛唐士人群体自信的宣言。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昂扬的姿态,正是边塞诗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范文二
《反传统的送别美学》
与传统送别诗"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不同,此诗以开阔的时空架构消解离愁。北风大雪的意象群营造出雄浑的审美张力,而"天下谁人"的设问句式,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信念。这种将个体命运置于天地之间的宏大叙事,体现了盛唐诗特有的气象。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曛(xūn)、知己(zhījǐ)
2. 典故:"吹雁"化用《诗经·小雅·鸿雁》羁旅意象
3. 意境:苍茫雄浑中见慷慨之气
4. 流派:盛唐边塞诗代表作
重点试题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白日曛"的"曛":
答案:日光昏暗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后两句体现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自信,坚信才华终会被世人认可。
三、比较鉴赏
题目: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相比,送别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王诗"西出阳关无故人"侧重离愁,高诗"天下谁人不识君"突出豪迈。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北风吹雁雪纷纷"的表现手法。
答案:视听结合,"吹雁"暗喻漂泊,"雪纷"强化环境严酷,为下文抒情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