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风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后所作,短短三句展现了帝王豪情与忧患意识。本文提供原文、白话翻译、详细注释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理解其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狂风骤起啊云朵翻腾,
威震天下啊荣归故里,
如何能得到勇猛将士啊镇守边疆!
注释
【大风起兮云飞扬】"兮"(xī)为楚地语气助词,以自然气象喻战争风云。
【威加海内】"海内"指天下,典出《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安得猛士】"安得"体现求贤若渴,"猛士"特指韩信、彭越等被诛功臣。
创作背景
公元前195年,刘邦亲征淮南王英布叛乱后途经沛县,宴请乡邻时即兴作此歌。此时西汉初立,异姓诸侯多被铲除,边疆匈奴威胁日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三句递进,由景入情,从凯旋豪情转向人才焦虑。
2. 语言艺术:楚歌体句式,连续"兮"字形成咏叹调式节奏。
3. 思想内涵:表面颂扬武功,深层流露对政权稳固的隐忧。
4. 历史价值:开创帝王文学"言志"传统,影响曹操《短歌行》等作品。
范文一
《大风歌》的张力艺术体现在豪迈与忧患的强烈反差中。首句"大风起"的意象既是战争记忆的投射,又暗喻政权更迭的不可控。第二句"威加海内"的帝王气魄,到第三句突然转为"安得猛士"的焦虑呼告。这种情感转折揭示了刘邦的真实困境:在诛杀功臣韩信、彭越后,面对匈奴威胁竟无人可用。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特意记载此歌,正是捕捉到了这位开国君主荣耀背后的孤独。
范文二
从文学史角度看,《大风歌》确立了帝王诗歌的抒情范式。项羽《垓下歌》侧重英雄末路的悲怆,而刘邦此作则开创了"胜利者的忧思"这一主题。三句诗中两个"兮"字将楚地民歌的抒情性与政治家的理性思考完美融合。宋代朱熹评点"气象宏阔而意甚凄怆",准确指出了其外放内敛的双重特质。这种矛盾性使其超越时代,成为后世理解权力本质的经典文本。
关于《大风歌》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帝王诗,楚歌体代表作
【关键字词】"兮"(xī)楚辞特有虚词;"海内"指中原地区
【意象分析】"大风""云"象征战争风云与历史变迁
【情感脉络】凯旋喜悦→衣锦还乡→守业忧虑
【后世影响】曹操"对酒当歌"、李世民"疾风知劲草"皆受其启发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威加:__________
(2)安得:__________
答案:
(1)威势施加
(2)怎样才能得到
二、主旨理解
问:末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反映了刘邦怎样的心理?
答:既表达对治国人才的渴求,又暗含诛杀功臣后的悔意,展现开国君主的矛盾心理。
三、比较鉴赏
题目:《大风歌》与项羽《垓下歌》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答案:刘邦诗以胜利者姿态抒发守业之忧,项羽诗以失败者身份倾诉末路之悲。前者雄浑中见深沉,后者悲壮中显柔情。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象征意义。
答案:以自然气象象征历史巨变,"大风"喻战争风暴,"云飞扬"指政权更迭,为后文帝王之忧埋下伏笔。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启示意义。
答案示例:治国安邦需要重视人才培养与任用,既要招募贤能,也要建立良性机制避免"鸟尽弓藏"的人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