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与鉴赏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干谒诗的代表作,以雄浑的洞庭湖景象为喻,含蓄表达求仕之心。本文将解析其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并附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
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与岸齐平,水天相接仿佛混为一体。
湖面雾气蒸腾笼罩云梦泽,波涛汹涌撼动着岳阳城。
想要渡湖却无船桨相助,闲居无为愧对这盛世明君。
看着他人垂钓心生羡慕,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
注释
涵虚混太清:湖水映天,天地浑然一体。"涵虚"指包容天空,"太清"即天空。
气蒸云梦泽:云梦泽为古泽名,此处形容湖面水汽氤氲。"蒸"字凸显动态。
波撼岳阳城:"撼"字拟人化,突出波涛力量,暗喻诗人内心激荡。
欲济无舟楫:比喻渴望入仕却无人引荐。"济"为渡水,双关仕途。
羡鱼情:典出《淮南子》"临河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暗指求仕不得的遗憾。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游历洞庭时赠予宰相张九龄。时值盛唐,文人多通过干谒诗谋求官职。孟浩然科举失利后,以隐士身份周游,诗中既展现湖山壮阔,又委婉流露政治诉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情交融。写景由静至动,抒情由隐至显。
2. 语言艺术:"蒸""撼"二字炼字精准,赋予自然景象磅礴生命力。
3. 思想内涵:以"无舟楫"暗喻仕途困顿,"羡鱼情"体现儒家积极用世之志。
鉴赏范文
范文一:雄浑气象中的政治隐喻
孟浩然此诗以洞庭湖的壮阔起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通过动态描写将自然力量人格化。这种雄浑并非单纯写景,而是诗人内心抱负的外化。后四句转折巧妙,"无舟楫"与"羡鱼情"形成张力,既符合干谒诗的礼仪,又保持隐士的矜持。清代沈德潜评其"冲淡中有壮逸之气",正是对此诗双重气质的精准概括。
范文二:盛唐文人的仕隐矛盾
诗中"端居耻圣明"一句,揭示盛唐隐士的特殊心态。在开元盛世背景下,即使向往隐逸的孟浩然也难逃"圣明"时代的精神压力。这种矛盾通过垂钓意象具象化——"坐观"者既是隐士,又渴望参与。比之王维的纯粹禅意,孟浩然的诗总带着未褪的尘世温度,这正是唐代干谒诗特有的现实质感。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涵虚(hán xū)、云梦泽(yún mèng zé)、舟楫(zhōu jí)
2. 文学常识:干谒诗特点、盛唐山水诗派、孟浩然"隐逸诗人"称号
3. 意象分析:"舟楫"象征仕途机遇,"羡鱼"暗用典故表达求而不得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涵虚混太清:__________
(2)端居耻圣明:__________
答案:
(1)包含天空
(2)闲居
二、主旨理解
题目:"欲济无舟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既展现渴望入仕的迫切,又流露无人引荐的无奈,体现盛唐文人典型的仕隐矛盾。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孟浩然《望洞庭湖》与杜甫《登岳阳楼》写景手法的不同。
答案:孟诗重气势渲染,用"蒸""撼"等动词强化动态;杜诗重空间对比,以"吴楚东南坼"展现地理辽阔。前者隐喻抱负,后者承载忧思。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现实意义?
答案:启示当代人既要保持进取心,也需主动创造机遇,避免陷入被动观望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