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陆游《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10 10:19:01

陆游《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创作的七言律诗,以沉郁笔调抒写壮志未酬的悲愤,兼具历史反思与个人抒怀。本文提供原诗、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剖析其雄浑苍劲的艺术风格。

原文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懂世道艰难,北望中原壮志如山。

雪夜战船列阵瓜洲渡,秋风中铁骑驰骋大散关。

曾自许为塞上长城,镜中白发却已斑驳。

诸葛亮的《出师表》名垂千古,千年来谁能与他比肩?

注释

早岁(zǎo suì):早年。陆游四十八岁前曾参与抗金军事行动。

楼船:战船。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军在瓜洲渡以水师抵御金兵。

铁马:披甲战马。大散关为南宋西北边防重镇,陆游曾在此献策屯兵。

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喻卫国良将。此处陆游自比未能实现的抱负。

出师一表:诸葛亮北伐前所作《出师表》,陆游诗中多次提及,寄托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六十二岁,闲居山阴。此前他因主张北伐被贬,眼见朝廷偏安一隅,壮志难伸,遂以对比手法书写青年豪情与暮年悲慨。

作品解析

结构特色:前四句追忆壮岁抗金经历,后四句转向现实感慨,形成时空与情感的强烈反差。

语言艺术:“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以名词并置勾勒战场画卷,省略动词而意境自现。

思想内核: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危亡紧密结合,末句借诸葛亮抒写对忠诚与理想的终极追问。

鉴赏范文

范文一:时空对照中的生命悲歌

陆游以“早岁”与“衰鬓”构建双重时空。青年时的“气如山”通过“楼船”“铁马”的雄浑意象展开,而“空自许”三字骤然跌落现实。镜中白发不仅是生理衰老,更是理想破灭的象征。结尾引入诸葛亮,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民族精神血脉的叩问。

范文二:沉郁顿挫的史诗笔法

诗中历史场景的选取极具典型性:瓜洲渡代表南宋水战胜利,大散关象征陆游亲身参与的西北防务。两组工整对仗如史家纪事,而“空”“已”的转折词又注入抒情张力。全诗在宏大叙事与私人感怀间取得平衡,展现七律的庄重体格。

关于《书愤》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陆游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诗作近万首,爱国主题占比超三分之一。

意象分析:“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属列锦手法,通过意象叠加营造肃杀氛围。

核心情感:愤懑源于“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需结合南宋主和派当权背景理解。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

(2)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__

答案:

(1)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如山脉巍峨

(2)千年间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写未能实现卫国将领的抱负,实则批判朝廷压制抗金力量。一个“空”字浓缩了从自信到幻灭的心理历程。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陆游《书愤》与辛弃疾《破阵子》的情感表达差异。

答案:陆诗以“衰鬓”凸显岁月蹉跎的沉痛,辛词用“可怜白发生”作结,更显理想与现实的突兀断裂。前者偏重历史反思,后者侧重梦境与现实的冲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