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李贺《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贺《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5-09-14 13:00:03

李贺《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贺的《马诗》以骏马为喻,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懑,展现唐代诗人独特的艺术想象。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意象与情感。

原文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译文

无边的沙漠里黄沙如积雪般耀眼,

燕然山巅的弯月像一柄银钩悬空。

何时才能给骏马套上黄金的辔头,

在清爽的秋日里驰骋疆场?

注释

大漠沙如雪:以"雪"喻沙,突出边塞环境的凛冽肃杀。"大漠"意象常与征战相关联。

燕山月似钩:"钩"既状月形,又暗指兵器,双关手法强化战场氛围。燕山为唐代北部边防要地。

金络脑: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络脑读luò nǎo),象征受重用。汉代《盐铁论》已有"金鞍玉勒"的记载。

踏清秋:秋季草肥马壮,古时多在此季出征。杜甫《兵车行》亦有"车辚辚,马萧萧"的描写。

创作背景

李贺因避父讳不得应进士试,终生屈居奉礼郎微职。此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年),时诗人目睹藩镇割据,借马抒写建功立业的渴望与现实的困顿。同期作品《南园十三首》同样充满壮志难酬的悲愤。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写景造境,后两句抒情言志,符合绝句起承转合规律。空间由远及近,时间从静到动。

2. 语言艺术:"雪""钩"的比喻新奇警策,"金络脑"与"大漠沙"形成色彩对比,视觉冲击强烈。

3. 思想内涵:表面咏马,实为自况。清人王琦注《李长吉歌诗》指出:"边地良马,喻贤才处僻壤。"

4. 艺术特色:继承屈原"香草美人"传统,比兴手法运用纯熟。钱钟书《谈艺录》称其"设色秾丽,造语奇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大漠""燕山"的苍茫景象,构建出典型的边塞战场空间。沙雪与月钩的意象组合,既展现自然的壮美,又暗含征战的残酷。后两句转折中,黄金马具与清秋时节的搭配,凸显诗人对价值实现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越是美好,越反衬出现实处境的艰难,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范文二

李贺以"马"为诗眼的创作多达六十余首,此诗尤为精炼。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边塞画卷,后两句突发奇想,将普通的马具提升为"金络脑"的贵族象征。这种物象的夸张变形,正是李贺"鬼才"风格的体现。末句"踏"字力透纸背,既写马蹄之劲健,又喻志士之奋发,堪称诗眼。

关于《马诗》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燕山(yān shān)、金络脑(jīn luò nǎo)、踏清秋(tà qīng qiū)

文学常识:李贺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马诗》组诗共二十三首,此为第五首。

意象分析:大漠(壮阔/荒凉)、钩月(冷峻/肃杀)、金络脑(功名/重用)、清秋(高爽/征战)

艺术手法:比喻(沙如雪、月似钩)、借物抒怀(以马喻人)、虚实结合(前实后虚)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燕山月似钩:__________

(2)何当金络脑:__________

答案:

(1)形状弯曲如钩

(2)何时能够得到

解析:注意"钩"的双关含义,"何当"是唐代诗文中常见的时间疑问词。

二、主旨理解

题目:"快走踏清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渴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以及现实中抱负难伸的苦闷。

解析:需联系李贺生平理解"走马"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贺《马诗》与杜甫《房兵曹胡马》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两诗均托物言志,杜诗写实细致("竹批双耳峻"),李诗想象奇崛;杜诗充满自信("万里可横行"),李诗侧重期待("何当")。

解析:盛唐与中唐诗歌风格差异的典型案例。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艺术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勾勒边塞夜景,"雪"显沙原之广袤,"钩"状月形之锐利,冷色调景物渲染肃杀氛围,为后文抒写征战之志铺垫。

解析:注意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