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古诗精选赏析
当白露悄然凝结于草木之端,天地间便多了几分清冽的诗意。这个以露为名的节气,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抒怀的绝佳时节。那些落在诗行间的露珠,或映照羁旅愁思,或寄托高洁情怀,将秋的凉意与人的情思完美交融。透过这些诗篇,我们得以触摸古人眼中的白露,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节气之美。
1、《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战火纷飞中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格外深沉。"露从今夜白"一句,既点明白露节气的时令特征,又以露之清白暗喻思念之纯粹。秋夜戍鼓与孤雁哀鸣构成萧瑟背景,而"月是故乡明"的对比,更凸显乱世中人对和平的渴望。诗人将节气物候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白露的清冷与离乱的凄苦相互映照,展现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种以节气写时事的笔法,正是杜诗"诗史"特质的典型体现。
2、《白露》
杜甫〔唐代〕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这首五律展现了白露时节田园生活的恬淡情趣。诗人以"团甘子"形容晨露凝聚之态,用"散马蹄"写清晨出行之景,动静相宜。中二联对仗工稳,"圃开连石树"与"船渡入江溪"构成空间延展,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趣。尾联"渐知秋实美"点明节气物产之丰饶,而"幽径恐多蹊"又透露出隐逸之思。全诗以白露为媒介,将自然景观与生活体验巧妙结合,体现出杜甫田园诗中少有的轻快笔调,展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审美范式。
3、《南湖早春》
白居易〔唐代〕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此诗虽题"早春",实写白露前后江南景致。白雁"翅低飞仍重"的描写,正是白露时节候鸟南迁的典型特征。诗人以工笔手法描绘湖光山色,"乱点碎红"与"平铺新绿"形成色彩碰撞,展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而结尾笔锋陡转,将明媚春光与衰病心情并置,暗含时光流逝的感伤。白露作为夏秋之交的节气,在此诗中成为生命感悟的触发点,体现了白居易"感伤诗"将物候变迁与人生况味相勾连的艺术特色。
4、《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首《诗经》名篇堪称最早的白露意象书写。"白露为霜"的物候变化,既交代秋季时令,又营造出凄清意境。蒹葭与白露的意象组合,构成朦胧苍茫的审美空间,成为追寻"伊人"的情感背景。诗中"道阻且长"的追寻过程,与白露转霜的自然现象形成隐喻关联,暗示追求理想的艰难。这种以节气物候寄托人生追求的比兴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悲秋"传统的先河,对后世文人创作影响深远。白露在此不仅是自然现象,更升华为精神追求的象征符号。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宋代〕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露未晞更鼓急,满城尽带黄金甲。
陆游将白露时节置于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中。"白露未晞"与"更鼓急"形成时空张力,既点明秋夜将晓的具体时辰,又暗示时局紧迫。诗中"铁马冰河"的梦境与"黄金甲"的现实相互映照,展现出诗人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白露在此成为连接个人感受与时代风云的媒介,其清冷特质强化了诗作的悲壮氛围。这种将节气体验与爱国情感相结合的写法,体现了南宋豪放派诗歌的典型特征,也使白露意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