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霜降节气诗词精选赏析

霜降节气诗词精选赏析

时间:2025-09-16 19:35:02

霜降节气诗词精选赏析

霜降的寒锋掠过大地,草木摇落而白露为霜,诗人的笔尖便洇开一片清冷与深邃。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承载着岁暮的肃杀与丰稔,在唐宋诗人的笔下化作千般意境——或萧瑟孤寂,或恬淡自适,皆以凝练的文字镌刻着时令变迁的永恒印记。

1、《赋得九月尽》

元稹〔唐代〕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愁。
宁知汾水上,经岁有兰舟。

元稹此诗以精准的物候观测开篇,"蓂馀一叶秋"暗合《逸周书》"霜降之日豺祭兽"的典故,将节气特征凝于一片将坠的蓂荚叶中。"玄阴""凉魄"二联以阴寒天象营造暮色苍茫之境,落日与残钩的意象交织,投射出诗人羁旅的孤寂。末句"汾水兰舟"用《楚辞》湘君典故,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对永恒离别的哲思,展现中唐诗人对节令书写的深化——霜降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生命漂泊的隐喻。

2、《泊舟盱眙》

韦应物〔唐代〕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韦苏州此作堪称霜降诗中的白描典范。首联点明节气特征,"夕流清"三字道尽霜后水质的澄澈寒冽。中二联以潮汐、寒月、平沙、雁阵等意象层层皴染,构建出空明寂寥的江湖夜泊图。尤以"天寒月近城"最见功力,寒月本遥不可及,偏因霜气清透而显得迫近城墙,物理现象与心理感受浑然一体。结句的羁旅之叹,恰似霜降时节凝结的露珠,将宦游人的乡愁具象为可触可感的晶莹存在。

3、《秋怀》

陆游〔宋代〕

霜降山水清,王孙十月归。
幽人步林影,栖鸟避人飞。
野菊开欲遍,山萸熟应稀。
儿童解蛮语,不必作春衣。

放翁此诗别开生面,以霜降时节的明净山水为底色,绘就一幅田园归隐图。"幽人""栖鸟"的互动暗含《周易》"遁世无闷"的哲思,野菊山萸的物候描写则延续《诗经》"采薇采薇"的比兴传统。末联尤见匠心,儿童不解节候更迭而欢欣依旧,与诗人历经沧桑后的淡泊形成微妙对照。全诗将霜降的肃杀转化为精神澄明的契机,体现宋人"格物致知"的审美取向——节气变迁不仅是观察对象,更是心灵修行的道场。

4、《舟中杂纪》

马致远〔元代〕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马东篱此曲以霜降物候起兴,"水痕收"三字化用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意境,写尽秋末水位下降的典型特征。"破帽恋头"的诙谐笔法,暗藏阮籍"穷途之哭"的悲凉底色。下阕"明日黄花"句更见深意,既呼应《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又以蝶愁花谢隐喻人生迟暮。全篇将散曲的俚俗与文人的雅致熔于一炉,在霜降的寒凉中淬炼出元人特有的旷达与透彻。

5、《霜降前四日颇寒》

杨万里〔宋代〕

人言冬夜长如岁,不寐方知岁未长。
渐渐溪流冰结响,明明檐溜雪生光。
梅梢已露春消息,禽语初闻日顿忙。
输与山僧有分别,一炉松火读书堂。

诚斋此诗打破常规,在霜降寒夜中捕捉春的讯息。溪流结冰的听觉意象与檐溜雪光的视觉描写相映成趣,体现宋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特质。颔联"梅梢春信"的发现尤为精妙,既符合植物物候学中某些早梅霜降孕蕾的现象,又彰显诗人"生机在肃杀中萌动"的独特感悟。结句山僧松火的温暖场景,恰似对抗霜寒的精神火炬,将节气观察升华为生命智慧的体认,展现南宋诗人对自然细微变化的超凡敏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