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古诗精选
当小雪的薄霜轻覆瓦檐,诗人的笔墨便如疏梅点雪,勾勒出冬日的清寒与静美。这些诗行不仅是节气的注脚,更藏着古人对待自然的哲思与生活意趣。撷取五首与小雪相关的经典之作,可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时令变迁中的诗意栖居。
1、《小雪》
戴叔伦〔唐代〕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此诗以简约笔法捕捉小雪飘落的瞬间动态。首句“花雪随风”将雪花比作飞花,暗合《世说新语》中“柳絮因风起”的意象传统,赋予严寒以轻盈美感。“愁人书窗”的设定颇具唐代文人典型情境——寒士在冬日闭门著书,窗外雪片成为思绪的触媒。末句“一片寒”以触觉收束,形成由视觉到体感的完整意境链,体现戴叔伦“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艺术特色。小雪在此既是自然现象,更是文人孤寂心境的映照。
2、《夜泊荆溪》
陈羽〔唐代〕
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微。
夜寒江静山衔斗,记得沙头折戟归。
诗人选取小雪初霁的江夜场景,构建出冷寂而富有张力的空间。首联“芦叶暗”与“鹤声微”形成明暗对比的视听交响,暗合《诗经》“蒹葭苍苍”的经典意象。颈联“山衔斗”以拟人手法写星斗低垂,既符合小雪时节天象特征,又赋予夜景以神话色彩。尾句“折戟归”突然引入历史记忆,使静谧的雪夜平添金戈铁马的余韵。全诗将节气特征与战争怀古巧妙融合,体现唐代边塞诗派影响下的独特时空观。
3、《小雪日戏题绝句》
张登〔唐代〕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这首岭南题材的小雪诗颠覆了传统北方视角。诗人惊讶于节气与物候的错位——甲子历法推算的小雪日,梧桐仍绿,木槿犹开。“炎洲雨露”的表述揭示唐代对南方气候的认知局限,也反映节气文化的传播张力。张登以戏谑口吻解构严肃的历法体系,展现中唐文人突破窠臼的创新意识。诗中“刺梧”“槿花”等意象组成反常的冬日图景,恰成为研究唐代气候变迁的重要文学标本。
4、《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徐铉〔南唐〕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
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
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徐铉此作将小雪日写成文人的精神仪式。首联“煮茶”细节暗含陆羽《茶经》影响,展现南唐士大夫的生活美学。颔联“篱菊”“塞鸿”构成俯仰天地的观察视角,菊花覆水暗示小雪时令的物候特征。颈联“鬓上加霜”将自然之雪与人生暮年双重意象叠加,体现五代诗人特有的细腻时间感。全诗以淡墨写浓愁,在节气流转中寄托家国身世之叹,堪称南唐遗民诗的典范。
5、《小雪》
陆龟蒙〔唐代〕
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
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
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
陆龟蒙以隐士视角描绘江南小雪图景。诗中“枫汀”“麦陇”等意象群,展现太湖流域特有的水乡冬季风貌。“欠雉眠”的细节反映诗人对物候的精准观察,暗合《礼记·月令》中“雉入大水为蜃”的节气记载。结茅临水的隐居计划与行药村前的日常活动,构成晚唐隐逸文化的典型场景。末句农谚的插入,使高士诗作接地气,体现陆龟蒙“平淡中见奇崛”的诗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