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节气优美诗词精选
当大寒的凛冽浸透天地,诗人的笔锋却在这极寒中淬炼出温暖的诗意。作为二十四节气之末,大寒承载着岁暮的苍茫与新春的希冀,古人以诗为媒,将冰霜化作墨韵,将寂寥酿成清欢。这些诗篇如寒梅破雪,在时光深处绽放永恒的文化光华。
1、《大寒》
陆游〔宋代〕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拂麈取一编,相对辄终日。亡羊戒多岐,学道当致一。信能宗阙里,百氏端可黜。为山傥勿休,会见高崒嵂。颓龄虽已迫,孺子有美质。
陆游此诗以大寒闭户的日常切入,却展现出宋代理学家的精神气象。"雪未消"与"容膝室"构成封闭空间,而"拂麈取一编"的细节,揭示出文人以读书对抗严寒的精神姿态。诗中"亡羊戒多岐"用《列子》典故,暗喻治学需专精;"为山傥勿休"化用《论语》堆土成山之喻,彰显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大寒在此不仅是自然节气,更成为砥砺心性的象征,雪窗萤火的苦读场景,与岁寒松柏的君子品格相互映照。
2、《大寒出江陵西门》
陆游〔宋代〕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此诗展现大寒时节的行旅图景,"淡日寒云"的天气描写与"重裘藏手"的体感细节,精准捕捉了节气特征。诗中"狐兔投深莽"与"牛羊散远村"的动物意象,暗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大寒三候"的物候观察。尾联"岁穷游子"之叹,将节气与人生境遇相绾合,寒云冻日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诗人飘零身世的情感投射。陆游以顿挫的笔法,在萧瑟景物中注入沉郁顿挫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南宋诗人将节气书写与身世之感深度融合的创作特点。
3、《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
元稹〔唐代〕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元稹此诗完美呈现唐代节气诗的特征,首联"腊酒""兽炭"勾勒出贵族阶层的御寒场景,符合《四民月令》记载的岁末习俗。"大寒宜近火"直指节气养生之道,而"冬春交替"句则揭示大寒作为阴阳转换节点的历法意义。尾联"梅柳待阳春"的意象,暗含《礼记·月令》"东风解冻"的物候记载,以植物候盼象征人对温暖的向往。全诗以简练语言完成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期盼的升华,体现中唐诗人将天文、物候、人文熔于一炉的艺术功力。
4、《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
苏轼〔宋代〕
春雨如暗尘,春风吹倒人。东坡数间屋,巢子与谁邻。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相对不言寒,哀哉知我贫。我昔在田间,寒疱有珍烹。今来就一饱,极口不愿余。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殷勤里社间,念我寒与饥。百年一饱暖,此事乃吾悲。
苏轼此诗突破传统节气诗的写景范式,将大寒与贫士生活紧密结合。"空床败絮"与"破灶生薪"的对比描写,生动展现寒士的生存困境,其中"郁"字既状柴薪潮湿难燃之态,又隐喻心中郁结。诗人以"春雨"起兴却转入严冬书写,暗合大寒"寒极将暖"的节气特性。尾联"百年一饱暖"的感慨,将个人遭际提升至生命本质的思考,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将节气体验哲学化的倾向。全诗在白描中见深意,朴素语言里蕴含陶渊明式的真淳与杜甫式的情怀。
5、《大寒》
方回〔元代〕
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楮币破悭捐一券,瓦壶绝少约三升。村沽太薄全如水,冻面微温尚带冰。爨仆篙工莫相讶,向来曾有肉如陵。
方回此诗以诙谐笔调书写大寒饮酒的民俗,"楮币破悭"的细节反映元代纸币流通的历史背景。诗中"村沽太薄"与"冻面微温"的对比,既写实又传神,将贫士以酒御寒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肉如陵"的夸张回忆,与眼前寒酸形成强烈反差,暗含《诗经·小雅·正月》"瞻彼阪田,有菀其特"的今昔之叹。全诗通过饮食小事折射时代风貌,在自嘲中寄托士人品格,体现元代诗人将节气书写世俗化、生活化的创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