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节气诗句精选赏读
当春分的日影划过赤道,昼夜均而寒暑平,天地间便酝酿着最温柔的平衡。古人以诗笔捕捉这稍纵即逝的匀停,或绘莺飞草长,或写祭日耕烟,字里行间皆是阴阳相半的哲思。这些诗行如同古老的圭表,丈量着岁月深处的光影与情致。
1、《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
元稹〔唐代〕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
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元稹此诗以简净笔法勾勒春分物候,暗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至,雷乃发声"的记载。首联"二气莫交争"道出春分阴阳平衡的天道,颔联雷电意象则呼应"春分祭日"的古礼——古人认为春分雷声乃天神回应人间祭祀。颈联青碧山色与明艳林花形成色彩对仗,恰如昼夜平分的光影美学。末句玄鸟拟人,将自然律动与人间情感相系,体现唐代诗人"物我相融"的宇宙观。
2、《春分日》
徐铉〔宋代〕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徐铉以精准的时间刻度"仲春初四日"开篇,展现宋人对节气计算的严谨。诗中"徘徊月"与"断续云"构成动态的天象图,暗喻春分时节气候的不稳定性。燕飞、花落两组意象形成生灭对照,既符合《礼记》"玄鸟至,虹始见"的物候记载,又暗藏时光流逝的惆怅。尾联突然转入闺怨题材,思妇歌声的缺席与春喧形成张力,折射出宋代士大夫"以景结情"的创作范式。
3、《癸丑春分后雪》
苏轼〔宋代〕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苏轼此诗记录春分反常降雪的特殊气象,展现宋人观察自然的科学精神。诗中"桃李不胜威"与"柳絮飞"形成精妙比喻,将雪花的侵袭性转化为诗意意象。颔联用梅花识雪的典故,暗指节令错乱违背天道,而"东君"(春神)与"阴机"的对峙,实为诗人对王安石新政的隐晦批评。末联"御腊衣"的提醒,既体现苏轼对农事的关切,更暗含政治气候比自然气候更难预测的深意。
4、《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
武元衡〔唐代〕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宝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这首春分宴饮诗折射出唐代士大夫的节气雅集文化。首联"交情老倍亲"暗合春分"中和"之道,颔联红烛与白头的色彩对仗,暗喻时光流逝与友情恒常的辩证。诗中"宝瑟馀怨"用湘灵鼓瑟典故,将宴饮提升至精神层面;而"琼枝不让春"则化用《楚辞》意象,展现文人以诗酒抗衡时光的傲骨。尾联桃李新妆呼应春分花信,更暗含对宴主陆三十四政治前程的美好祝愿。
5、《踏莎行》
欧阳修〔宋代〕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
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欧阳修以词体捕捉春分景致,上阕"千花百卉"句源自《荆楚岁时记》春分"簪花饮酒"习俗。新燕双飞与鹦鹉独眠的对比,既写节令物候,又埋下情感伏笔。下阕"薜荔莓苔"的幽暗意象突然转折,打破春分明媚的常规描写,引出"青楼歌声"的都市记忆。结句"眉山翠"三字精妙,既指春日山色,又喻女子愁眉,将节气变迁与人生况味凝于一体,体现宋词"即景叙情"的艺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