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古诗精选赏读
当白露悄然沾湿阶前草叶,古人笔下的诗意便如清霜般凝结。这是暑热褪尽、秋意初浓的时节,鸿雁南飞,玄鸟归巢,天地间弥漫着澄澈与微凉。那些镌刻在诗行间的露华,既映照出物候变迁的灵韵,更承载着文人墨客对时序更迭的细腻感知。
1、《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白露之夜,杜甫避乱秦州时。首联以戍鼓、孤雁勾勒战乱背景,"露从今夜白"既是节气实录,亦暗喻人生如露般短暂清冷。"月是故乡明"将物候与乡愁交融,白露的清寒与月色的凄皎形成双重隐喻。诗人以节气为经纬,将家国离乱、兄弟离散之痛织入秋夜霜露,字字沉郁顿挫。末联"未休兵"三字,更使白露的寒意蔓延至时代悲凉深处。
2、《白露》
杜甫〔唐代〕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此诗展现白露时节田园野趣的生动画卷。首句"团甘子"形容露珠凝聚之态,与"散马蹄"形成动静相映。中二联以石树连圃、江溪渡船的景致,构建出疏朗的秋日空间。诗人凭几观鱼、回鞭惊鸟的细节,透露出对自然生机的珍视。"渐知秋实美"既点明节气物产丰饶,又暗含人生感悟。全诗以白露为审美透镜,将农耕文明对秋收的期待,转化为诗意栖居的哲学思考。
3、《南湖晚秋》
白居易〔唐代〕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白居易以白露为时序坐标,描绘南湖秋色衰飒之景。"水方老"拟人化湖面凝滞之态,与倾倒的衰荷共构苍凉画境。诗人手足触枫芦的动作细节,强化了身临其境的萧瑟感。后四句由景入情,将兄弟离散的怅惘投射于浩渺烟波。全诗以白露节气为情感催化剂,使自然凋敝与人生飘零形成双重咏叹,体现中唐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
4、《衰荷》
白居易〔唐代〕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此诗聚焦白露时节的残荷意象。首句"凋花花不残"看似矛盾,实则精准捕捉荷花将谢未谢的临界状态,与节气"阴阳渐转"的特性暗合。凉风干叶的物理变化,被赋予生命代谢的诗意观照。后两句凸显诗人对萧条美的独到鉴赏,这种"绕衰丛"的凝视,折射出文人以节气为媒介的哲学沉思——在衰败中见永恒,在寂寥处悟生机。
5、《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作为中国文学最早的白露意象,此诗构建了永恒的审美范式。"白露为霜"不仅是物候记载,更将清冷晨露转化为求而不得的情感载体。芦苇的苍茫与露霜的皎洁形成色彩张力,水岸的空间阻隔强化追寻的艰辛。诗人以节气微景写人生宏旨,使白露成为理想彼岸的象征。后世"蒹葭之思"的文学母题,皆源于此对自然与心灵的精妙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