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大暑节气古诗精选赏读

大暑节气古诗精选赏读

时间:2025-09-16 11:35:02

大暑节气古诗精选赏读

大暑的骄阳炙烤大地,蝉鸣声穿透浓荫,古人以墨为扇,在诗行间捕捉这份极致的炎热情韵。这些诗篇或写苦热之状,或抒避暑之趣,更藏着对农事的关切与对自然的敬畏。透过千年文字,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份与节气同频共振的诗意心跳。

1、《大暑》

元稹〔唐代〕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元稹此诗以时令物候为经纬,织就一幅文人消夏图。"林钟"暗合古乐律对应六月的雅称,"桂轮"与"萤火"构成昼夜交替的视觉韵律。诗人将酷暑转化为书斋雅趣:瓜果待客、菰蒲映墨,连纱帐卷起都似为经史典籍让路。末句"待风吹"尤见妙思,既盼自然凉风,更喻知识如风涤荡心灵。全诗不着"热"字,却通过文人避暑的闲适姿态,展现唐代士大夫与节气相处的智慧。

2、《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司马光〔宋代〕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司马光以史家笔法勾勒大暑夜的矛盾体验。老柳蝉鸣与流萤飞舞的夏夜景致中,"惊秋"二字陡然扭转时序,揭示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敏锐感知。颈联"濯寒水""梳白头"形成精妙对仗,既写实景又暗喻精神洗礼与人生暮年。尾联突发议论,将个人清凉体验与官场炎凉对比,展现北宋士大夫在节气感悟中的社会关怀。全诗在物候描写中层层递进,最终指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3、《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黄庭坚〔宋代〕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此诗记录一场别致的消暑雅集。诗人以"蕲竹"(湖北蕲春所产竹)喻笛,将笛声想象为潜龙吟啸,奏者"玉人"与"月明"构成清凉意象群。后两句突发奇想,盼笛声化作洗暑秋雨,终成霜天凉风。黄庭坚以"点铁成金"之法,将寻常的纳凉听曲升华为天人感应的诗意体验。"水底龙""霜天落叶"等意象冷热交织,既符合大暑节气特征,又体现江西诗派"脱胎换骨"的艺术追求。

4、《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唐代〕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孟浩然此作虽未直言大暑,却完美诠释盛唐隐士的避暑哲学。从"山光西落"到"池月东上",六个意象连缀成动态的黄昏画卷。"散发""开轩"的放达姿态,与"荷风""竹露"的细微感受形成张力。诗人捕捉到暑夜转瞬即逝的清凉时刻,却在鸣琴之念中流露知音难觅的孤独。这种将节气体验与精神追求交融的写法,展现山水田园诗派"即景会心"的创作特质,也折射出唐代文人"心静自然凉"的生命智慧。

5、《销暑》

白居易〔唐代〕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白居易以浅白语言道出深邃的消暑哲理。诗人摒弃物质依赖,仅凭"端居""室空"便获得清凉,揭示"心静自然凉"的真谛。"窗下清风"与"眼前无长物"形成有趣对照,暗示精神富足胜过物质堆积。末句"难与人同"并非孤高,而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独特性的肯定。这种将节气感受升华为人生境界的写法,体现白居易"中隐"思想的生活实践,也为后世提供了对抗炎暑的精神范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