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最有名的古诗句精选
当大暑的热浪席卷天地,古人的笔端却流淌出清凉的诗意。这是一年中最炽烈的时节,蝉鸣如沸,荷风送香,诗人们以墨为扇,在炎炎夏日中勾勒出别样的风雅。这些诗句或写酷暑难耐,或咏避暑闲情,字里行间凝结着对自然的敏感与生命的智慧。
1、《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唐代〕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诗写于大暑时节的南亭纳凉之夜。开篇"山光忽西落"四句,以日落月升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勾勒出诗人散发乘凉的闲适之态。"荷风送香气"二句尤为精妙,将嗅觉与听觉通感交融,荷香随风而至,竹露滴落成韵,营造出夏夜特有的清凉意境。末四句转入怀人,在静谧的夏夜中,诗人因无知音共赏琴音而心生惆怅,展现出唐代文人典型的精神追求。全诗以景起兴,由物及人,在炎夏中寻觅一方心灵净土。
2、《大暑》
白居易〔唐代〕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白居易这首专咏大暑的五律,道出了古人应对酷暑的哲学智慧。首联设问起笔,提出"端居"的避暑方式。颔联"眼前无长物"二句,以简朴的物象描写体现其"心静自然凉"的体悟。颈联"散热由心静"直指主旨,将物理感受提升至精神层面,与道家"虚室生白"的意境相通。尾联"此时身自保"的独善其身之态,既反映诗人晚年心境,也暗含对官场炎凉的隐喻。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展现出白居易将生活艺术化的独特境界。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此诗作于杭州大暑时节,记录了一场骤雨前后的湖光变幻。首句"黑云翻墨"以泼墨意象写乌云压境之势,次句"白雨跳珠"用珠玉之喻状雨点飞溅之态,形成强烈的色彩与质感对比。后两句笔锋陡转,写风过雨霁后的澄明景象,"水如天"三字将湖天相接的浩渺气象凝练得淋漓尽致。苏轼以酒助兴,捕捉瞬息万变的自然奇观,展现出宋人观察自然的精细与表现自然的洒脱。这场大暑时节的急雨,在诗人笔下化作充满生命张力的艺术瞬间。
4、《夏夜叹》
杜甫〔唐代〕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杜甫此诗将大暑时节的煎熬与慰藉表现得入木三分。开篇"永日不可暮"直抒酷暑难耐之感,"炎蒸毒我肠"的夸张表述强化了生理不适。继而突发奇想,渴望万里长风解暑,体现典型的浪漫主义想象。后六句写月夜纳凉所见:皓月当空,疏光穿林,纤毫可见,飞虫可见,诗人从细微处发现自然之美,最终悟出"自适固其常"的处世之道。全诗在苦热与清凉、焦躁与平静的对比中,展现杜甫对生命状态的深刻体察。
5、《纳凉》
秦观〔宋代〕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这首七绝勾勒出宋代文人雅士的消夏图景。前两句写诗人拄杖寻凉、倚床休憩的动作,一个"追"字活化出对清凉的渴望。后两句转入感官描写:月色中参差的船笛声与风定后自在的莲香,构成声味交织的夏夜意境。诗人选取"柳""桥""船""莲"等江南典型意象,通过空间转换与感官调动,营造出闲雅清幽的审美境界。这种对细节的精致把握与意境的空灵建构,正是宋诗"尚意"特质的典型体现,也展现了大暑时节别样的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