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古诗10首精选赏析
当立秋的第一缕凉风掠过梧桐,古人笔下的诗行便如金箔般簌簌飘落。这是夏与秋的隐秘交割,是《月令七十二候》中“凉风至,白露降”的郑重宣告。十首立秋诗词,或怅惘岁华,或咏叹农事,在蝉声与稻香间,勾勒出千年未改的节气风骨。
1、《立秋》
刘翰〔宋代〕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刘翰以四两拨千斤之笔,捕捉立秋最精微的转瞬。乳鸦啼散、玉屏空寂,暗喻夏日喧嚣的退场;“一枕新凉”堪称节气诗眼,将不可捉摸的秋意具象为触觉体验。后两句更见匠心:秋声本无形,却借满阶梧叶与月光互映,完成从听觉到视觉的通感转化。此诗不写农事而写文人雅趣,正是宋代节气诗“以小见大”的典型。
2、《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白居易〔唐代〕
下马柳阴下,独饮堤水边。
立秋今日是,客子未归年。
微凉生衣袂,骤雨洗山川。
忽忆故人远,城东旧宅前。
白乐天此诗藏着双重节气密码。表面写立秋物候——微凉侵衣、骤雨洗尘,暗合“三候”中的“凉风至”;深层则借节气抒怀,柳阴独饮与故宅追忆形成时空对仗。唐人立秋诗多含“客愁”母题,此诗“未归年”三字,将节气更替转化为生命漂泊的计量单位。那场洗涤山川的急雨,何尝不是诗人对往事的突然泫然?
3、《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唐代〕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李益以铜镜为立秋的祭坛,完成一场残酷的生命仪式。前两句的“销”与“在”形成哲学对弈,将肉身存在压缩为镜中幻影。后两句更惊心动魄:两鬓霜雪原是岁月累积,却要主动“对秋风”,仿佛向节气之神献祭白发。这种将生命节律与自然节律强行同步的写法,比单纯悲秋更具存在主义色彩,堪称中唐节气诗的异数。
4、《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梦得此诗实为立秋精神祛魅之作。开篇便剑指“悲秋”传统,以“胜春朝”三字完成对节气文化的叛逆。晴空孤鹤的意象尤为绝妙:排云而上的不仅是禽鸟,更是诗人挣脱悲秋窠臼的意志。这种昂扬格调,暗合立秋“万物始肃”的阳性气质,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形成唐秋诗的双极。碧霄诗情,恰是文人对节气最壮阔的礼赞。
5、《立秋夕有怀梦得》
白居易〔唐代〕
露簟色似玉,风幌影如波。
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
况兹寒夜永,复叹流年过。
一寄同心友,三叹别离歌。
白乐天在此构建了立秋夜的三重空间:玉簟风幌的器物空间、落叶中庭的自然空间、同心友人的情感空间。露簟色玉、风幌影波,以器物拟写节气质感;“坐愁”与“中庭”的句法倒装,让愁绪先于景物涌现。末联的“三叹”非实指,实为立秋三候(凉风、白露、寒蝉)在人际情感中的投射。全诗如月光下的丝绸,凉滑中带着细腻的忧伤。
6、《早秋客舍》
杜牧〔唐代〕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流。
阴云生远岫,落叶满荒丘。
何处营营者,悲歌未肯休。
杜牧之笔下的立秋,是一片落叶引发的宇宙惊变。首联以“一叶知秋”典故出新,用“惊”字赋予万物灵性。中二联形成精妙对仗:他乡泪与客子魂、远岫云与荒丘叶,将空间荒凉感转化为时间流逝感。末句“营营者”身份暧昧,或是秋虫,或是游子,抑或是诗人分裂的自我。这种将节气物候人格化的写法,让立秋成为生命困境的隐喻。
7、《立秋后题》
杜甫〔唐代〕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少陵此诗将立秋写成生命觉醒的仪式。“日月不饶”四字如斧钺,劈开时间假象;玄蝉秋燕的意象群,暗用《礼记·月令》中“孟秋蝉始鸣,仲秋鸿雁来”的典故。后四句突然转向存在主义诘问:在节气的绝对公正面前,官场沉浮不过形役。这种将节气哲学化的倾向,让立秋不再是单纯的时间节点,而成为审视生命的镜鉴。
8、《立秋日》
令狐楚〔唐代〕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国讶终军少,人知贾谊迟。
苍苍远山际,松柏独宜其。
令狐楚以政治家眼光重构立秋意象。首联“平日”与“新秋”对举,揭示悲秋的心理惯性;中二联用终军、贾谊典故,将节气更替与仕途坎坷并置。最妙在尾联:远山松柏看似闲笔,实为对抗时间焦虑的精神图腾——松柏经秋不凋的特性,恰是诗人对自身政治生命的期许。这种将节气政治隐喻化的写法,在唐诗中别开生面。
9、《立秋雨院中有作》
杜甫〔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