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大雪节气古诗精选大全

大雪节气古诗精选大全

时间:2025-09-14 20:00:02

大雪节气古诗精选大全

大雪时节降临,天地裹素,银装如画,古人的笔墨便在这凛冽与静谧间流淌出千般诗意。这些诗篇或咏物言志,或寄情山水,将节气的寒凉与内心的温热交织成永恒的文化记忆。撷取几首经典之作,可窥见文人笔下的大雪如何凝结成跨越时空的晶莹篇章。

1、《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写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大雪封江的寂寥之境。前两句以“千山”“万径”的广袤与“绝”“灭”的空白形成强烈对比,烘托出天地间的绝对孤寂。后两句聚焦于寒江独钓的老翁,其“蓑笠”形象与漫天飞雪融为一体,暗含诗人虽处政治寒冬仍坚守孤高的志节。全诗二十字无一“雪”字,却通过鸟踪绝、人迹灭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大雪覆盖下世界的纯粹与诗人的精神超脱。

2、《夜雪》

白居易〔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以日常生活视角捕捉夜雪的微妙。诗中“衾枕冷”与“窗户明”形成感官联动,从触觉到视觉层层递进,暗示雪落无声却改变着周遭环境。“折竹声”以听觉反衬雪势之猛,竹枝不堪重压的脆响,恰是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敏锐感知。这种从室内到室外的观察方式,体现了唐代文人“即事名篇”的创作特点,将节气物候与个人体验紧密结合,平淡中见深致。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唐代〕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以白描手法绘就一幅风雪夜宿图。首联“苍山远”“白屋贫”用冷色调奠定全诗基调,山峦的苍茫与茅屋的素朴构成空间上的纵深。后两句突然转入动态场景:犬吠打破寂静,暗示旅人顶风冒雪前来投宿。诗人未直接描写大雪,却通过“天寒”“风雪”等词让读者想见漫天飞雪的酷烈环境。这种以简驭繁的手法,既表现了大雪节气的严寒特征,又暗含对山中贫士清寒生活的深切体察。

4、《雪》

罗隐〔唐代〕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罗隐一反传统咏雪的祥瑞视角,展现出批判现实主义的光芒。前两句以反诘语气质疑“瑞雪兆丰年”的俗谚,后两句直指长安贫民在严寒中的生存困境。诗人将大雪的双重性揭示得淋漓尽致:既是农耕文明的希望象征,又是对弱势群体的严峻考验。这种对节气物候的社会性思考,突破了单纯的自然描写,赋予雪意象深刻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晚唐诗风中的忧患意识。

5、《十二月十五夜》

袁枚〔清代〕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袁枚以性灵派特有的细腻捕捉雪夜的神韵。更鼓声与人声的消退营造出万籁俱寂的氛围,而“吹灯窗更明”的转折令人拍案——熄灭烛火后,雪映月光的亮度反而增强。末句“月照一天雪”如画卷骤展,银色月光与皑皑积雪交相辉映,构成澄澈透明的冰雪世界。诗人通过光影的戏剧性变化,将大雪节气特有的清冷与纯净推向极致,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美学的精微体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