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解析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鉴赏,展现其凝练的语言与深远的意境。
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日暮时分苍山显得更加遥远,天寒时节白茅屋更显清贫。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里迎来了归家的人。
注释
苍山:青黑色的山,暗示暮色深沉。
白屋:茅草屋顶的贫寒屋舍,"白"既指材质又暗含清冷。
柴门:用树枝编扎的简陋门户,体现山居特色。
夜归人:双关语,既指主人归来,也暗含诗人漂泊的自我投射。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长卿任转运使判官期间,时值安史之乱后,诗人常奔波于江浙山地。芙蓉山具体所指尚有争议,或为湖南宁乡芙蓉山,或为江苏常州芙蓉山。诗中"贫"字既写实景,亦折射战乱后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铺陈静景,后两句突发动态,形成"静-动"转折,犬吠声打破沉寂,更显夜雪空寂。
2. 炼字艺术:"远"字兼含空间距离与心理感受,"贫"字既状物又写情,体现中唐诗歌的凝练趋向。
3. 意象组合:苍山、白屋、柴门、风雪构成冷色调画面,犬吠与归人则注入生命气息,形成张力。
4. 情感表达:表面写投宿经历,深层流露羁旅愁思,末句"归人"可视为诗人对精神归宿的寻觅。
鉴赏范文
范文一:风雪中的生命温度
这首仅有二十字的小诗,构建出完整的叙事时空。日暮时分的天色变化与苍山的空间延展,通过视觉的"远"与触觉的"寒"双重叠加,奠定孤寂基调。而"白屋贫"的描写,既如实反映山居简陋,又暗合诗人宦游在外的清贫心境。后两句的转折之妙,在于以犬吠的听觉意象打破画面沉寂,风雪夜归的场景,既可能是实写山居主人劳作归来,更是诗人对自身人生境遇的隐喻——在乱世风雪中寻找精神归宿的旅人形象跃然纸上。
范文二:中唐诗歌的微缩景观
作为大历诗风的代表作,此诗典型体现了由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艺术特征。相较于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恬淡,刘长卿笔下的山居明显带着寒意与窘迫。全诗四句皆用白描,却通过"苍""白"的冷色对比、"远""贫"的心理暗示,构建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意境。尤其"风雪夜归人"的结句,不再有盛唐边塞诗"大雪满弓刀"的豪迈,而是渗透着个体在恶劣环境中坚韧前行的生命姿态,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正是中唐诗歌的重要转向。
关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白屋(bái wū,茅草屋)、柴门(chái mén,简陋木门)、犬吠(quǎn fèi,狗叫声)
文学常识:刘长卿"五言长城"称号的由来;大历十才子的创作特点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静景与犬吠的对比)、以声衬寂(犬吠反衬雪夜寂静)
意象分析:风雪象征人生困境,归人暗示精神追求
主旨理解:通过投宿经历,表达羁旅愁思与对安宁的渴望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天寒白屋贫:__________
(2)柴门闻犬吠:__________
答案:
(1)茅草屋顶的简陋房屋
(2)用树枝编扎的院门
解析:"白屋"需结合古代建筑形制理解,"柴门"是山居典型特征。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风雪夜归人"的深层含义
答案:既描写山居主人雪夜归家的实景,又暗含诗人自己在人生风雪中寻找精神归宿的象征意义,体现乱世文人的普遍心境。
解析:注意双关手法的运用,需结合中唐社会背景解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柳宗元《江雪》的意境差异
答案:两诗均写雪景,刘诗通过犬吠、归人注入生活气息,体现对温暖的期盼;柳诗"独钓寒江雪"则完全孤绝,展现遗世独立的人格境界。
解析:同写雪景而情感基调不同,反映诗人性格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日暮苍山远"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用"日暮"点明时间,"苍山"拓展空间,"远"字既写视觉距离又含心理感受,仅五字便构建出苍茫寂寥的意境,体现五言诗的高度凝练。
解析:注意时空结合与情感投射的双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