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原文翻译与深度赏析
辛弃疾晚年名作《贺新郎》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抒写壮志难酬之痛,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进行系统解析,并附考试重点与鉴赏范文。
原文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宋】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
我衰老得太厉害了!
怅恨一生交游离散,如今还剩几人?
白发徒然垂落千丈,对人间万事只能付之一笑。
试问还有什么能让我真正欢欣?
我看那青山姿态秀美,料想青山看我也该如此。
我们的情感与形貌,大抵相似。
持酒独坐东窗下搔首沉思。
想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诗时,正是这般心境。
江南那些醉心功名之人,哪懂得浊酒的妙趣。
猛然回首长啸,但见云飞风涌。
不遗憾未能遇见古人,只恨古人不能见识我的疏狂。
世上懂我的,不过两三人罢了。
注释
"甚矣吾衰矣":倒装句式强化衰老之叹,典出《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
"白发三千丈":夸张手法化用李白《秋浦歌》,极写忧思之深。
"浊醪":读音zhuó láo,指浊酒,暗用陶渊明《饮酒》诗意象。
"二三子":典故出自《论语》,指极少数的知音。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铅山时期(约1196年),时年五十七岁。经历多次罢官后,词人借陶渊明《停云》诗意,在山水间寄托政治失意的孤愤。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主战派备受排挤,词中"江左沉酣求名者"直指苟且偷安的官僚集团。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以衰老之叹起笔,转入青山知己的自我宽慰;下阕借陶渊明酒杯浇块垒,结尾"二三子"与开篇"交游零落"呼应。
2. 语言艺术:散文化句法打破词律常规,"不恨古人吾不见"句十一字如金石掷地。
3. 思想内涵:表面旷达中蕴含深刻悲剧意识,"青山妩媚"实为英雄失路的反衬。
4. 表现手法:连续用典却自然如话,历史人物(陶渊明)与自然意象(青山)构成双重镜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作开篇即以《论语》典故发出雷霆之叹,三千丈白发与青山妩媚形成惊心动魄的对比。辛弃疾将李白式的夸张与陶渊明的隐逸熔于一炉,在"知我者二三子"的孤绝中,完成了一个主战派将领的精神自画像。结句的"狂"字绝非轻佻,而是对抗时代平庸的英雄气概。
范文二
全词建构起三重对话空间:与青山的对视中见出物我合一,与古人的神交里彰显文化自信,与"二三子"的默契中确认存在价值。这种立体对话结构,使个人感慨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叩问。词人用"云飞风起"的动荡意象,暗示着平静表面下的时代风云。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妩媚(wǔ mèi)、浊醪(zhuó láo)、搔首(sāo shǒu)
2. 文学常识:此词属"豪放派"代表作,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并称辛词双璧
3. 核心意象:青山(人格化象征)、浊酒(隐逸情怀)、云飞风起(时局隐喻)
4. 艺术特色:以文为词、用典密实、刚柔相济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
(1)怅平生:__________
(2)庶几:__________
答案:
(1)感伤回忆
(2)或许可以
二、主旨理解
问:"我见青山多妩媚"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转变?
答:从开篇的悲愤转向与自然对话的旷达,以青山的永恒反衬人事无常,表面洒脱中暗含孤独。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辛弃疾"知我者二三子"与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孤独表达差异
答案:辛词侧重现实人际的疏离,具有政治压抑下的尖锐感;李诗展现宇宙层面的孤独,更具哲学超脱意味。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不恨古人吾不见"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彰显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强调今人不必妄自菲薄,在继承中应有创新超越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