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伐檀》原文及深度解析
《伐檀》是《诗经》中揭露阶级矛盾的代表作,通过伐木者的劳动场景与贵族不劳而获的对比,展现先秦社会的尖锐对立。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翻译、字词考据及多重鉴赏视角。
原文
《伐檀》
诗经·小雅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译文
叮叮当当砍伐檀树,将木材堆放在河岸,
清澈河水泛着波纹。
从不播种也不收割,为何占有三百捆庄稼?
从不打猎也不追捕,为何院中挂满貉子?
那些所谓的君子啊,可不是白吃饭的!
注释
【坎坎】拟声词,伐木声。/p>
【干】通"岸",河岸。
【廛(chán)】古代计量单位,三百廛极言其多。
【县貆(xuán huán)】悬挂的貉子皮,县通"悬"。
【素餐】白吃饭,反语讽刺。
创作背景
西周晚期土地兼并严重,《毛诗序》记载"刺贪也"。魏源《诗古微》考证此为魏国风诗,反映晋南地区农民对"公田制"剥削的抗议。
作品解析
1. 结构:三章叠唱,每章末句反语收束,形成强烈反差。
2. 语言:双声叠韵词"坎坎""涟猗"增强韵律,设问句强化诘责。
3. 思想: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明确批判剥削制度的诗篇。
4. 艺术:白描手法与反讽结合,"清水"意象反衬社会污浊。
鉴赏范文
范文一:劳动视角下的阶级叙事
《伐檀》以伐木者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连续六个"不"字构成排比质问,形成雷霆般的控诉力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河水清且涟猗"的插入,看似闲笔实则暗喻劳动者心灵的澄澈,与贵族"县貆"的贪婪形成空间对照。末句反语"不素餐兮"将愤怒转化为冷峻的讽刺,这种含而不露的批判方式,比直接控诉更具艺术张力。
范文二:反讽修辞的早期典范
全诗最精妙处在于反讽修辞的运用。表面称剥削者为"君子",实则揭露其寄生虫本质。这种"以颂为讽"的手法,在《诗经》"变雅"中独具特色。清人方玉润指出:"末二句似誉实嘲,冷刺入骨"。诗中"三百廛"的夸张与"县貆"的具体物象结合,既呈现剥削规模又具画面感,为后世杜甫"朱门酒肉臭"等诗句提供了艺术范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廛(chán)、县(xuán)貆、素餐
2. 文学常识:我国现存最早的讽刺诗,"变雅"代表作
3. 艺术手法:重章叠句、反语修辞、白描与反衬
4. 思想内涵:反映"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矛盾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干:__________
(2)素餐:__________
答案:
(1)河岸
(2)白吃饭(反语)
二、主旨理解
题目:"河水清且涟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既实写劳动环境,又隐喻劳动者品格清白,与贵族剥削形成对比。
三、比较鉴赏
题目:《伐檀》与《硕鼠》在批判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案:《伐檀》用反语讽刺,《硕鼠》直斥剥削者为鼠类;前者含蓄冷峻,后者激烈直白。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现实意义?
答案:警示权力者若脱离劳动生产却占有资源,终将丧失统治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