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六国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本文全面解析北宋文学家苏辙的政论名篇《六国论》,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鉴赏,揭示其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与雄辩逻辑。
原文
六国论
宋·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译文
我曾阅读《史记》六国世家,暗自诧异天下诸侯以五倍疆域、十倍兵力,决心西进攻打仅占千里之地的秦国,却终至灭亡。常为此深入思考,认为本应有自保之策,因而不得不责备当时谋士们考虑祸患的粗疏、见识利益的短浅,更未认清天下大势。
秦国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关键,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边境;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关键,亦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疆域。秦国视韩魏如心腹大患。韩魏扼守秦国要道,又屏障着崤山以东诸侯,所以天下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莫过于韩魏。
注释
世家:《史记》中记载诸侯王侯的体例,此处指六国史料。
咎(jiù):归罪,责备。
塞秦之冲:冲,交通要道。韩魏地处秦国东进必经之路。
腹心之疾:比喻致命隐患,典出《左传》。
艺术表现:开篇以"窃怪"引发悬念,用"腹心之疾"的比喻强化说理形象性,通过地理形势分析展现战略眼光。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辙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第。时值王安石变法引发朝野争议,苏氏兄弟主张渐进改革。本文借六国因战略失误亡国之史,暗讽新政派急功近利,忽视边防根本问题。文中对韩魏战略地位的强调,实为对北宋忽视幽燕防务的警示。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立论-分析-结论"的策论格式,先设疑问,再逐层剖析地理因素的核心作用。
2. 语言艺术:善用对比(五倍之地/千里之秦)、比喻(腹心之疾),增强论证感染力。
3. 思想内核:提出"形势论",强调地缘政治决定存亡,与苏轼《六国论》论"赂秦"形成互补。
4. 现实指向:结尾"不知天下之势"的论断,直指当时朝堂对辽夏战略的短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辙的论证智慧体现在将复杂战略简化为地理方程式。他抓住韩魏"天下之枢"的特性,如同解开棋局的关键手。文中"塞秦之冲"四字,既是军事地理的精准描述,又是全文逻辑的支点。这种将抽象战略具象化的能力,使这篇政论兼具史学深度与文学张力。
范文二
不同于其兄苏轼的激情澎湃,苏辙的论述如解剖刀般冷静。他对六国士人的三重批评——虑患疏、见利浅、不识势,构成递进式的思想批判。尤其"不识天下之势"的断语,不仅适用于战国策士,对任何时代的决策者都是振聋发聩的警示。这种历史洞察力,正是宋代士大夫"通经致用"的典范。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咎(jiù)、塞(sè)、冲(chōng)、蔽(bì)
文学常识:三苏政论比较、北宋历史散文特点、《史记》世家体例
核心意象:"腹心之疾"的比喻意义、"韩魏之野"的战略象征
知识全解:战国合纵连横背景、宋代借古讽今写作传统、地理决定论思想源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咎:__________
(2)冲:__________
答案:
(1)责备
(2)交通要道
二、主旨理解
题目: 文中"韩魏塞秦之冲"揭示了什么战略思想?
答案: 强调地理枢纽对政权存亡的决定作用,指出控制战略要地比单纯扩充疆域更重要。
三、比较鉴赏
题目: 比较苏辙与苏轼《六国论》立论角度的差异。
答案: 苏辙从地理形势切入,强调战略失误;苏轼从"赂秦"入手,批判妥协政策。前者重空间分析,后者重行为批判。
四、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的深层含义。
答案: 表面批评战国谋士,实则警示当代决策者需深谋远虑。双重否定句式强化批判力度,"虑患之疏"四字包含历史教训。
五、拓展运用
题目: 如何用《六国论》观点分析现代国际关系?
答案示例: 地缘政治仍是国际竞争核心因素,小国战略地位可能影响大国博弈格局,印证苏辙"天下之势"论断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