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原文赏析
引导语: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以生动笔触描绘荔枝形色,兼具科学观察与文学美感,是唐代咏物小品典范。
原文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实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峡一带,树冠圆如车盖。
叶片似桂叶,冬季常青;花朵如橘花,春日绽放;
果实红若朱砂,夏季成熟。成串似葡萄,果核像枇杷籽,
外壳如红绸,内膜似紫纱,果肉晶莹如冰雪,
汁水甜中带酸好比蜜酪。大致如此描述,实际更胜一筹。
注释
巴峡:今重庆至湖北长江峡谷段,唐代荔枝重要产区。
帷盖:车顶帷幔,喻树冠茂密。
红缯(zēng):红色丝织品,形容果壳纹理。
紫绡(xiāo):薄如蝉翼的紫纱,指果膜质感。
醴酪(lǐ lào):甜酒与乳酪混合的饮品,比喻荔枝滋味。
创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见当地荔枝,应画工请求作此序。时值作者贬谪后期,对南方风物观察尤为细致。
作品解析
1. 结构:按生长时序分述树、叶、花、果,最后总评,层次分明。
2. 语言:连用六个"如"字比喻,形成博喻修辞链,具象感强烈。
3. 思想:突破传统咏物套路,兼具植物学记录与生活美学观照。
4. 艺术:色彩词"丹""红""紫""白"形成视觉交响,通感手法贯通味觉与触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白居易以科学家般的精确捕捉荔枝生物特征,又用诗人敏感重构物象之美。"壳如红缯"的质感描写,"瓤肉莹白"的透明度刻画,在唐代咏物文中独树一帜。最妙在结尾"其实过之"四字,既恪守说明文的严谨,又为读者预留想象空间,体现文学表达的留白智慧。
范文二
这篇小品文暗含双重凝视:北方士人对南方异果的新奇审视,贬谪文人对自然造物的静观疗愈。当白居易将荔枝膜比作宫廷才见的"紫绡"时,实际完成了从地方物产到文化符号的升华。这种将日常经验诗化的能力,正是其"文章合为时而著"主张的生动实践。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缯(zēng)、绡(xiāo)、醴(lǐ)、酪(lào)的正确读音
2. 文学常识:唐代小品文发展脉络与白居易的纪实文风
3. 修辞识别:博喻、通感、排比的艺术效果分析
4. 意境把握:通过多重感官描写构建的南国风情图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华如橘:__________
(2)大略如彼:__________
答案:
(1)同"花",指荔枝花朵
(2)大致像那样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作者为何强调"其实过之"?
答案:既体现说明文的客观态度,又暗示语言难以完全传达物象之美,引发读者亲身体验的期待。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描写特点
答案:视觉与味觉通感交织,"冰雪"突出清凉质感,"醴酪"强调醇厚滋味,形成立体化的感官体验。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荔枝图序》的观察方法,谈谈对现代科学写作的启示
答案示例:说明性文字需保持细节真实,同时善用比喻增进理解;客观描述中可融入主观体验,但需明确区分事实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