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和氏之璧》原文与赏析

《和氏之璧》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9-07 15:00:02

《和氏之璧》原文与赏析

《和氏之璧》是先秦典籍《韩非子》中的经典寓言,通过卞和献玉的悲剧故事,揭示忠贞之士的遭遇与封建统治的残酷性。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核与艺术价值。

原文

《和氏之璧》

(先秦)韩非子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译文

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将其献给楚厉王。

厉王命玉匠鉴定,玉匠说:"这只是块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欺骗,砍去他的左脚。

厉王去世后,武王继位,卞和再次献玉。

武王命玉匠鉴定,仍说是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砍去他的右脚。

武王去世,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石在荆山下痛哭。

他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后流出血来。

文王听闻,派人询问缘由。

卞和说:"我并非因断足而悲,是痛心宝玉被当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骗子。"

文王命玉匠剖开玉石,果然得到稀世美玉,将其命名为"和氏之璧"。

注释

玉璞(pú):未经雕琢的玉石原石。

刖(yuè):古代砍足的酷刑。

诳(kuáng):欺骗。

贞士:忠贞之士。

泣尽继血:夸张手法表现极度悲痛,典出《庄子·外物》。

艺术表现:通过三次献玉的递进结构,强化悲剧色彩;"血泪"意象象征赤诚之心。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为阐明"法术势"思想而作。当时君主多昏聩,士人怀才不遇现象普遍。故事原型或与楚国玉器崇拜传统相关,湖北荆山至今有卞和洞遗迹。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采用三叠式叙事,通过厉王、武王、文王的对比,突出认知差异。

2. 语言特色:动词"奉""抱""哭"精准刻画人物;"石-玉""诳-贞"的二元对立强化主题。

3. 思想内涵:揭露统治者偏信专业权威(玉人)的弊端,暗喻人才鉴识需要君主亲察。

4. 悲剧美学:双足被刖仍坚持真理,体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精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血泪中的忠诚密码》

卞和形象凝聚着先秦士人的精神图腾。当他说"吾非悲刖也"时,已将肉体痛苦升华为价值坚守。韩非子刻意设置"三王"情境:前两任君主依赖专业判断而误判,唯有文王愿探究哭声背后的真相。这种叙事设计暗示:真正的治国者需超越技术官僚的局限,具备直抵本质的洞察力。血泪意象与美玉内核形成强烈反差,恰如士人外在困顿与内在价值的对照。

范文二

《玉的光晕与权力的阴影》

故事中玉的鉴定权象征话语霸权。两位楚王将解释权完全交给玉人,暴露出权力体系的惰性。卞和的悲剧不在于不被理解,而在于失去申辩机会——他始终未能亲自陈述玉璞的来历与特征。直到文王时代,玉石才获得"被理"的权利,暗示韩非子对"术"的思考:君主应创造让真相自我显现的机制。这个寓言在当代仍具警示意义:当专业判断成为唯一标准时,真理可能被体制性扼杀。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璞(pú)、刖(yuè)、诳(kuáng)、薨(hōng)

2. 文学常识:韩非子法家思想核心、"和氏璧"与完璧归赵的关联

3. 艺术手法:三叠式结构、血泪意象的夸张修辞、对话推进情节

4. 思想内涵:人才鉴识的复杂性、真理认知的多元视角

5. 文化影响:后世"抱璞泣血"成为怀才不遇的经典意象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使玉人相之:__________

(2)理其璞:__________

答案:

(1)鉴定

(2)剖开、加工

解析:需结合古代玉器加工的专业术语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贞士而名之以诳"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揭露了忠贞之士被污名化的现实,批判统治者偏听偏信导致的人才埋没。

解析:注意"贞士"与"诳"的反讽关系,体现韩非子对人才制度的思考。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和氏之璧》与《愚公移山》的愚者形象塑造。

答案:卞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智者,愚公是笃信人力胜天的乐观主义者。前者突出个体与体制的对抗,后者强调集体力量的延续性。

解析:需结合先秦不同学派(法家与道家)的思想背景分析。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和氏之璧"故事论述现代人才选拔制度?

答案示例:指出单一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强调应建立多元考察机制,避免"宝玉题石"的误判。可联系破"五唯"等教育改革实践。

解析:古典寓言在现代语境下的转化应用,需找准对应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