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厨房》TXL金银花原文及赏析免费阅读
本文围绕古诗《金银花》展开,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鉴赏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原文
《金银花》
【宋】苏轼
金花间银蕊,翠蔓自成簇。
不争桃李艳,暗送晚风馥。
译文
金色的花朵间杂着银白的花蕊,翠绿的藤蔓自然结成花簇。
不与桃李争抢艳丽的外表,只在晚风中默默散发芬芳。
注释
金花间银蕊:金银花的花色特征,黄白相间。"间"读jiàn,意为夹杂。
翠蔓自成簇:描写藤本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蔓"读wàn,指植物的藤。
不争桃李艳:运用对比手法,突出金银花不事张扬的品格。
暗送晚风馥:拟人化描写,"馥"读fù,指香气浓郁。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作。此时作者经历"乌台诗案"打击,在东坡垦荒自给,常观察草木寄托情志。金银花作为常见药材,其朴素坚韧的特性与诗人处境形成共鸣。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符合绝句起承转合传统。
2. 语言:用词精准,"间""自""暗"等副词强化表现力。
3. 思想:托物言志,体现诗人遭贬后内敛自持的人生态度。
4. 艺术:色彩对比(金/银/翠)、动静结合(静植/风送)手法突出。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咏物小诗展现苏轼晚期创作风格。前两句工笔描绘金银花的形态特征,"自成簇"三字暗含对自然生命力的赞叹。后两句转入哲理思考,通过对比桃李的艳丽,凸显金银花内敛的馨香更显珍贵。全诗以物喻人,反映诗人在政治挫折后"不争"而"自芳"的精神境界,平淡语言中蕴含深沉的人生体悟。
范文二
苏轼选择金银花这一意象颇具匠心。作为药材,其朴素外表与实用价值形成反差,恰似诗人贬谪时期的生存状态。"晚风"意象既点明赏花时辰,又暗喻人生暮年。诗中"不争"与"暗送"的对应,构成道家"柔弱胜刚强"的哲学表达。这种将日常生活体验升华为生命智慧的能力,正是苏诗历久弥新的关键。
关于《金银花》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间(jiàn)、蔓(wàn)、馥(fù)
文学常识:苏轼"乌台诗案"背景、宋诗理趣特征
艺术手法:对比(金银花/桃李)、拟人("暗送")
思想内涵:托物言志、道家处世哲学
意象分析:金银花(坚韧)、晚风(暮年)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间:__________
(2)馥:__________
答案:
(1)夹杂
(2)香气
二、主旨理解
问:"不争桃李艳,暗送晚风馥"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表达不慕虚荣、内修其德的人生态度,体现作者贬谪期间的精神坚守。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苏轼《金银花》与陆游《卜算子·咏梅》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用托物言志。异:苏诗侧重"不争"的淡泊,陆词强调"香如故"的坚守;苏诗用白描,陆词用比兴。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翠蔓自成簇"的艺术表现
答:用"自"字突出植物天然生长状态,暗示不受外力干扰的生命力,为后文"不争"作铺垫。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不争桃李艳"论述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答案示例: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应当学习金银花不慕虚华的特质,重视内在修养而非外在评价,追求精神的丰盈而非物质的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