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以潼关为切入点,借古讽今,揭示了封建王朝兴衰更迭中百姓的苦难。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历史内涵与艺术价值。
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群山仿佛在此聚集,黄河波涛汹涌如发怒,内有山外有河,这就是潼关之路。
遥望西边的长安,心中犹豫徘徊。
经过秦汉故地令人伤感,万间宫殿如今都化作尘土。
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覆灭,百姓还是受苦。
注释
【峰峦如聚】以拟人手法写华山群峰密集,"聚"字赋予静态山峦动态感。
【波涛如怒】"怒"字既描摹黄河水势,又暗含作者愤懑情绪。
【山河表里】语出《左传》,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的天险地势。
【西都】指长安,汉代称西都,与东都洛阳对应。
【宫阙万间】化用杜牧《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的夸张笔法。
创作背景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张养浩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赈灾。赴任途中经潼关,目睹灾民惨状,联想起历代王朝在此地的兴亡,遂作此曲。此时距元朝建立已六十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三句写景,中三句怀古,末两句议论,符合散曲"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
2. 语言艺术:"聚""怒"等动词的炼字功力深厚,将自然景物情感化。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怀古作品的个人感慨,直指阶级社会的根本矛盾。
4. 表现手法:用宫阙化土的强烈对比,强化历史虚无感与批判意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小令最震撼处在于其历史穿透力。当同行文人还在感伤个人际遇时,张养浩却撕开怀古诗词的华丽外衣,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八个字道破千年封建史的本质。潼关天险曾见证无数王朝更替,但无论谁坐江山,底层民众始终处于被剥削地位。这种清醒认知在当时士大夫中实属罕见,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范文二
作品的艺术张力来自多重对比:山河永恒与王朝短暂的对比,昔日宫阙与今日废墟的对比,统治者与民众处境的对比。尤其"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将杜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意象进一步抽象化,不再具体指责某朝某代,而是对专制制度本身提出质疑。这种批判高度在元代文学中堪称绝响。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踌躇(chóu chú) 宫阙(què)
2. 文学常识:张养浩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此曲属中吕宫调
3. 艺术手法:拟人、对比、用典的综合运用
4. 核心意象:"潼关路"的象征意义
5. 思想价值: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最高体现之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曲中的意思:
(1)表里:__________
(2)踌躇:__________
答案:
(1)内外
(2)犹豫不决
二、主旨理解
问:末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什么深刻认识?
答:揭示封建社会中无论政权更替与否,受苦的始终是普通百姓,体现了对专制制度的本质批判。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聚"写群山攒簇之态,"怒"状黄河奔腾之势,既勾勒出潼关险要地形,又为全曲奠定沉郁悲愤的情感基调。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曲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角度差异。
答:杜甫揭露贫富对立的具体现象,张养浩则上升到历史规律层面,指出百姓苦难与王朝兴亡的必然联系,批判更具哲学深度。
五、名句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当代启示。
答案示例:启示我们评价社会制度应着眼于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任何忽视民生的改革都可能重蹈历史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