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氓》原文翻译及赏析(诗经节选)

《氓》原文翻译及赏析(诗经节选)

时间:2025-09-01 14:15:01

《氓》原文翻译及赏析(诗经节选)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名篇,以弃妇口吻控诉婚姻悲剧,展现先秦女性在爱情中的觉醒与反抗。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原文

《氓》

(先秦)《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

那个男子憨厚笑着,抱着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找我谈婚事。

送你渡过淇水去,一直送到顿丘地。

不是我要拖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

请你不要生怒气,约定秋天作婚期。

注释

氓(méng):外来之民,诗中指男子。蚩蚩(chī):憨厚貌。

布:先秦货币。贸:交换。丝:双关语,暗指情丝。

谋:商议婚事。顿丘:卫国地名,今河南清丰。

愆(qiān)期:延误婚期。良媒:正式媒人。

将(qiāng):愿,请。秋以为期:倒装句式,即"以秋为期"。

创作背景

周代婚姻制度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氓》产生于卫国商业发达的淇水流域。诗中"抱布贸丝"反映当时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弃妇的控诉揭露了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作品解析

1. 叙事结构:采用倒叙手法,从热恋到婚变,六章形成完整悲剧链条。

2. 语言特色:多用叠词(蚩蚩、涟涟)、对比(桑叶沃若与黄陨)、比喻(鸠食桑葚喻女子沉溺爱情)。

3. 思想价值: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塑造觉醒女性形象的作品,体现《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4. 艺术创新:开创"弃妇诗"传统,后世《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均受其影响。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氓》的叙事艺术独具匠心。开篇"氓之蚩蚩"四字,用外在憨厚反衬男子内心虚伪,为后文负心埋下伏笔。"送子涉淇"的细节描写,既交代地理环境,又暗示女子用情之深。最精彩处在于桑叶比喻的递进: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不仅暗示年华老去,更隐喻爱情由盛转衰的过程。这种具象化的情感表达,使抽象的心理变化变得可视可感。

范文二

诗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具有划时代意义。当女主人公痛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时,已超越个人哀怨,上升为对男权社会的控诉。结尾"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打破"怨而不怒"的传统,展现先秦女性罕见的反抗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觉醒具有双重性:既有认清现实的理性光芒,又残留着"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时代局限,真实反映了周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关于《氓》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氓(méng)、蚩(chī)、愆(qiān)、陨(yǔn)、咥(xì)

2. 文学常识:我国第一首叙事性弃妇诗,"赋比兴"手法综合运用典范

3. 意象体系:桑树(女性命运)、淇水(情感变迁)、斑鸠(爱情警示)

4. 名句理解:"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勿沉溺爱情

5. 主题思想:揭露周代婚姻制度弊端,展现女性自我意识萌芽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氓之蚩蚩:__________

(2)匪我愆期:__________

答案:

(1)憨厚老实的样子

(2)拖延

二、主旨理解

题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表现决绝的清醒态度,认清对方反复无常后选择彻底放弃,体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对比作用。

答案:通过桑叶由盛到衰的变化,比喻女子容颜老去与爱情变质,形象揭示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氓》与《孔雀东南飞》,比较先秦与汉代弃妇形象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揭露封建礼教压迫;不同点在于《氓》女主主动决裂,刘兰芝则以死抗争,反映不同时代女性反抗方式的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