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上林赋》全篇原文及赏析
《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之一,以宏丽铺陈的笔法描绘皇家苑囿的壮美景象,兼具讽谏之意。本文提供全文注译、创作背景解析及艺术特色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汉代大赋的经典范式。
原文
上林赋
【西汉】司马相如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
(此处为节选,全文过长,仅展示开篇标志性段落)
译文
亡是公听后微笑着说:“楚国固然有错,但齐国也算不上正确……”
注释
亡是公:虚构人物名,意为“无此人”,司马相如借其口展开议论。
听(yǐn)然而笑:微微发笑的样子。“听”通“哂”,表含蓄讥讽。
楚则失矣:指前文《子虚赋》中楚使夸耀云梦泽的言论失实。
创作背景
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因《子虚赋》受召入京。为劝诫帝王节制游猎,他以《上林赋》续写诸侯与天子苑囿之争,最终归旨于“节俭爱民”的儒家思想。赋中极尽铺张的描写,实为“劝百讽一”的典型手法。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主客问答体,虚构“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对话,层层推进至天子苑囿主题。
2. 语言艺术:大量使用排比、夸张修辞,如“日月蔽亏”“江河为陼”等句,形成铺天盖地的气势。
3. 思想内核:表面颂扬汉帝国威仪,实则通过结尾“解酒罢猎”的转折,暗讽帝王奢靡。
鉴赏范文
范文一:虚构叙事中的讽谏智慧
《上林赋》的巧妙在于将批判包裹在华丽辞藻中。司马相如虚构三人论辩,先纵容笔墨渲染上林苑“弥山跨谷”的规模,结尾却陡然转向“隤墙填堑”的节俭主张。这种“欲抑先扬”的写法,既保全帝王颜面,又完成士人谏言职责。赋中“亡是公”这一命名,更暗示了作者对虚构叙事的自觉——一切夸饰皆为传递儒家政教理念服务。
范文二:汉大赋的空间美学
司马相如通过空间转换构建赋作张力。从楚之云梦、齐之渤澥,到汉家上林,地理范围逐级扩大,最终形成“视之无端,察之无涯”的宇宙式景观。这种空间膨胀不仅展现汉代大一统气象,更暗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隐喻。赋中“左苍梧,右西极”的方位描写,实为以文学想象完成对帝国疆域的精神测绘。
关于《上林赋》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汉大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子虚赋》与《上林赋》的姊妹篇关系。
2. 关键字词:听(yǐn)然、陼(zhǔ,水中小洲)、隤(tuí,倒塌)。
3. 艺术手法:铺陈扬厉、虚构人物、劝百讽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听然而笑:__________
(2)隤墙填堑:__________
答案:
(1)含蓄讥笑的样子
(2)推倒围墙填平壕沟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上林赋》结尾“隤墙填堑”的描写有何深意?
答案:表面写拆除苑囿设施,实则讽喻帝王应停止劳民伤财的游猎活动,回归勤政爱民的本分。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子虚赋》与《上林赋》的立意差异。
答案:《子虚赋》重在揭露诸侯浮夸,《上林赋》则通过天子苑囿的极致描写,完成对中央政权过度奢靡的隐晦批评,思想更具政治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