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墨子《公输》原文及赏析

墨子《公输》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2 09:30:02

墨子《公输》原文及赏析

《公输》是《墨子》中记载墨子止楚攻宋的经典篇章,展现了墨家“非攻”思想与逻辑辩才。本文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战国时期的军事外交与墨家智慧。

《公输》原文

【标题】公输

【作者】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文

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云梯战具,完成后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闻此事,从齐国出发,日夜兼程十天赶到郢都,面见公输盘。

公输盘问:“先生有何见教?”

墨子答:“北方有人侮辱我,想请您帮我杀他。”

公输盘面露不悦。

墨子又说:“我愿付十金酬谢。”

公输盘正色道:“我坚守道义,绝不杀人。”

墨子起身行礼说:“请听我解释。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云梯要攻宋。宋国何罪之有?楚国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牺牲不足的人口去争夺多余的土地,这不算明智……”

注释

【云梯】古代攻城器械,音yún tī。墨子在此揭露战争工具的非正义性。

【郢】楚国都城,音yǐng。墨子千里奔走的细节凸显救世急迫。

【十金】先秦货币单位,此处以利诱引出公输盘“义不杀人”的自相矛盾。

【荆国】即楚国。墨子用“杀不足争有余”的逻辑悖论直指战争荒谬。

创作背景

战国初期诸侯攻伐频繁,墨家提出“兼爱”“非攻”主张。公元前440年左右,墨子听闻楚国将用新式器械攻宋,遂以平民身份开展外交斡旋。当时墨家弟子已形成跨国防御网络,本文记载的正是墨家思想的具体实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设问-归谬”辩论法,先诱使对方自陈立场,再揭示其攻宋行为与“义不杀人”原则的矛盾。

2. 语言艺术:善用对比修辞,“有余”“不足”的反复强调,强化了反战逻辑的感染力。

3. 思想内核:通过“宋何罪之有”的诘问,体现墨家反对不义战争、捍卫小国生存权的主张。

4. 历史价值:最早记录工程技术人员道德困境的文献,展现科技伦理问题的雏形。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公输》最精彩处在于辩论策略的设计。墨子不直接批判战争,而是以“雇凶杀人”的假设切入,迫使公输盘承认“义不杀人”的原则。当对方落入逻辑陷阱后,立即将攻宋战争类比为大规模杀人行为。这种由小及大、由个人到国家的推演,使抽象的反战理念具象化。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宣言,恰成墨子反攻的利器,体现墨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智慧。

范文二

文中“行十日十夜”的细节值得玩味。墨家强调“摩顶放踵利天下”,这种苦行救世的精神在墨子身上得到完美诠释。与纵横家华丽的辞藻不同,墨子用最朴素的逻辑和最急迫的行动践行理想。当他风尘仆仆出现在郢都时,其身体力行的姿态已构成对战争策划者的道德震慑。后世将“墨突不黔”作为奔走救世的典故,正是源于这种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实践品格。

关于《公输》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云梯(攻城器械)、郢(楚都)、十金(货币单位)、荆国(楚国别称)

2. 文学常识:墨家“非攻”思想、《墨子》散文的论辩特色、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脉络

3. 核心意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中的资源悖论、“十日十夜”的救世者形象

4. 哲理启示:科技使用的伦理边界、大国对小国的责任、逻辑推理在辩论中的应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公输盘不说:__________

(2)愿藉子杀之:__________

答案:

(1)通“悦”,高兴

(2)借助

解析:注意通假字现象及动词的特殊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墨子如何论证攻宋的不合理性?

答案:通过“义不杀人”原则与战争杀人本质的矛盾,指出楚国“杀不足争有余”违背基本道义和利益考量。

解析:需抓住“类比推理”和“归谬法”两个论证层次。

三、比较鉴赏

题目:《公输》与《孟子·梁惠王上》的劝谏方式有何异同?

答案:同:均采用因势利导的对话体。异:墨子侧重逻辑推理,孟子多用比喻说理;墨子针对具体事件,孟子侧重王道理念。

解析:注意墨家重“辩”与儒家重“喻”的风格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宋何罪之有”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以反问句式强化宋国的无辜立场,简短有力,既体现道义质问,又为后续论证铺垫,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解析:注意反问句在论辩中的强调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