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报国壮志。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原文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上遥望远方的玉门关。
将士们在黄沙中身经百战,铁甲都已磨穿。
不攻破楼兰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长云:连绵不断的乌云。
雪山:指祁连山。
玉门关: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黄沙:指沙漠地区。
穿金甲:磨穿铁甲。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敌人。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唐朝与吐蕃、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时有战争。诗人可能亲历边塞,目睹将士们的生活,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边塞诗。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景,展现边塞的荒凉;后两句抒情,表达将士的豪情。
2. 语言:简洁有力,意象鲜明。"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尤为传神。
3. 思想:歌颂戍边将士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4. 艺术特色:运用夸张手法,如"百战穿金甲";虚实结合,如"不破楼兰终不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王昌龄《从军行》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勾勒出一幅苍茫的边塞图景,暗示战事的紧张和环境的艰苦。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直抒胸臆,展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盛唐边塞诗中的杰作。
范文二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写景,突出边塞的荒凉和遥远;后两句抒情,表现将士的英勇和决心。这种对比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歌颂了将士的崇高精神。"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尤为精妙,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频繁和艰苦。
关于《从军行》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长云(cháng yún)、玉门关(yù mén guān)、穿金甲(chuān jīn jiǎ)、楼兰(lóu lán)
2. 文学常识: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高适、岑参齐名。
3. 知识要点:这首诗表现了盛唐时期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4. 意象意境:诗中运用"青海"、"雪山"、"孤城"、"黄沙"等意象,营造出苍凉雄浑的意境。
5. 艺术手法:夸张、对比、虚实结合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长云:__________
(2)穿:__________
答案:
(1)连绵不断的乌云
(2)磨穿
解析:要联系诗句整体理解词义。
二、主旨理解
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戍边将士身经百战、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解析: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昌龄《从军行》与高适《燕歌行》在风格上的异同。
答案:两首诗都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都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但《从军行》更简洁有力,而《燕歌行》叙事性更强,描写更细致。
解析:比较时要抓住两首诗的主要特点。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的艺术特色。
答:这句诗选取"青海"、"长云"、"雪山"三个意象,用"暗"字将它们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苍茫壮阔的边塞图景,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解析:赏析时要抓住意象和关键词。
五、拓展运用
题目:将"黄沙百战穿金甲"运用于现实生活,可以表现怎样的精神?
答案示例:可以表现面对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解析:古诗新用要结合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