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诸葛亮《戒子书》翻译及原文及赏析

诸葛亮《戒子书》翻译及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2 11:30:02

诸葛亮《戒子书》翻译及原文及赏析

《戒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简练语言阐述修身治学之道,蕴含深刻人生智慧。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篇传世名作。

原文

诸葛亮《戒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培养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需要勤学积累。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则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则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随岁月消磨,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难为社会所用,

只能悲哀地困守陋室,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澹泊(dàn bó):恬淡寡欲,不慕名利。出自《庄子·刻意》"恬淡寂漠,虚无无为"。

淫慢:放纵懈怠。"淫"指过度,"慢"指轻忽。

险躁:轻薄浮躁。"险"本义为轻薄,与"躁"同义复用。

枯落:比喻人如草木凋零,指年老无成的状态。

接世:参与社会事务,引申为有用之才。

创作背景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北伐途中病重,于五丈原军营写下此信。其时诸葛瞻年仅八岁,诸葛亮深感时日无多,遂以家书形式浓缩毕生处世哲学。信中强调"静""俭"二字,既是对儒家修身传统的继承,也暗含对蜀汉政权浮华风气的批判。

作品解析

1. 结构严谨:全文分三层,先立"静俭"准则,再论学志关系,最后警示怠惰后果,逻辑环环相扣。

2. 语言特色:多用对偶句式,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音韵铿锵,易诵易记。

3. 思想内核:将道家"清净无为"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融合,形成独特的"静中求进"哲学。

4. 情感张力:结尾"悲守穷庐"四字,以强烈反差突显警醒之意,体现严父深情。

鉴赏范文

范文一:格言体家训的典范

《戒子书》仅八十六字,却构建起完整的道德体系。开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如两座基石,支撑起后续论述。诸葛亮巧妙运用否定句式强化观点,"非...无以..."的重复出现,形成排山倒海般的说服力。尤其"年与时驰"至结尾的急转直下,以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制造紧迫感,这种"以退为进"的劝诫方式,比直接说教更具震撼力。

范文二:乱世中的精神灯塔

在三国鼎立的动荡年代,诸葛亮提出"澹泊明志"的主张具有特殊意义。信中"静""俭"二字不仅是个人修养准则,更是对权力斗争的疏离。通过将"治学"与"治性"并置,揭示内在修养与外在成就的辩证关系。结尾处"枯落""穷庐"的凄凉意象,与开篇"君子之行"形成强烈对照,这种"始于理想,终于警示"的书写策略,深刻反映了诸葛亮的忧患意识。

关于《戒子书》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重点字词:澹泊(dàn bó)、淫慢(yín màn)、险躁(xiǎn zào)、枯落(kū luò)。

名句默写:"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考对偶句。

意象分析:"枯落"象征年华虚度,"穷庐"代表困顿处境,共同构成警示性意象群。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

(2)淫则不能励精:_________

答案:(1)恬淡寡欲 (2)懈怠

二、主旨理解

题目:概括《戒子书》阐述的治学之道。

答案:强调静心专一与立志勤学的结合,反对浮躁懈怠,指出持续积累才能成就才干。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拟人手法表现时间流逝,两个"与"字形成并列结构,突出意志消磨的不可逆性,为下文"枯落"作铺垫。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戒子书》与《颜氏家训》的劝诫方式差异。

答案:诸葛亮侧重哲理概括,多用对偶警句;颜之推偏重事例说教,善用历史典故。前者更具抽象性,后者更富叙事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