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原文及赏析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经典童话,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揭露人性中的虚荣与虚伪。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讽刺艺术与社会意义。
原文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
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译文
从前有位皇帝,痴迷于华美服饰。
他为购置新衣耗尽国库,甚至荒废朝政。
既不检阅军队,也不观赏戏剧,连皇家园林的游览——都只为展示新装。
每日更换数十套衣裳,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注释
"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不惜"强调病态的执着,暗示统治者的昏庸。
"显耀":读作xiǎn yào,刻意展示的心理描写,奠定讽刺基调。
"每一天每一点钟":夸张修辞,揭露统治者荒诞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1837年创作于哥本哈根,正值丹麦君主专制末期。安徒生通过民间故事母题,影射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其自传记载,故事原型来自西班牙中世纪传说,经改造后更具现实批判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设计:采用"骗子设局-众人受骗-儿童揭穿"的三段式,符合民间故事叙事规律。
2. 语言特色:重复性对话强化荒诞感,如"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的群体性谎言。
3. 思想内核:通过"看不见布料即不称职"的设定,直指权力体系的评价荒谬。
4. 艺术手法:用童话外壳包裹社会寓言,儿童视角打破成人世界的沉默共谋。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解构权力谎言的童话密码》
故事中织布机的"空转"堪称绝妙隐喻。两个骗子不断做出纺织动作,与朝臣们假装看见布料的表演形成镜像。这种"双重虚构"揭示权力运作的本质——统治者需要被迎合的虚荣,臣属需要表忠的机会。当谎言成为体系内流通的货币,最终连皇帝本人也不得不接受这场集体催眠。
范文二
《童言无忌的哲学重量》
孩子那句"他什么也没穿啊"的呐喊,在安徒生手稿中原本是群众共同觉醒。定稿时的改动凸显文学匠心:保留纯真作为唯一的真相载体。这种设置超越时代局限,任何专制体系下,最先道破真相的往往是尚未被规训的赤子。结尾人群的哄笑,实则是对集体怯懦的自嘲。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安徒生国籍(丹麦)、创作年代(19世纪)、体裁(文学童话)。
2. 核心意象:"看不见的布料"象征权力谎言,"游行大典"暗指政治表演。
3. 艺术手法:反讽、夸张、象征的三重运用。
4. 主题思想:对虚荣、愚昧、专制三位一体的批判。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显耀:__________
(2)称职:__________
答案:
(1)刻意展示
(2)符合职位要求
二、主旨理解
题目:游行大典场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将集体谎言推向高潮,通过皇帝赤裸游街的极端画面,强化讽刺效果,揭示权力虚荣的终极荒谬。
三、比较鉴赏
题目:《皇帝的新装》与《狼来了》在警示作用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揭示谎言终被揭穿的规律;异:前者侧重群体性自我欺骗,后者强调个体诚信建设。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孩童的直白语言打破叙事张力,形成真理顿悟时刻。感叹号强化震惊感,短句结构具有穿透谎言的力量。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皇帝的新装》原理分析网络时代的谣言传播?
答案示例:当某种观点被多数人假装认同时,个体往往因从众心理不敢质疑。破除信息茧房需要保持孩子的求真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