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蒲松龄《罗刹海市》原文及赏析

蒲松龄《罗刹海市》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14 13:38:01

蒲松龄《罗刹海市》原文及赏析

《罗刹海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通过虚构的海外奇遇,讽刺现实社会美丑颠倒的怪象。本文将提供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核。

原文

《罗刹海市》

蒲松龄

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

十四入郡庠,即知名。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业。"生由是稍稍权子母。

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马初见其状,大惧;迨知国人之骇己也,遂反以此欺国人。遇饮食者,则奔而往;人惊遁,则啜其余。

译文

马骥字龙媒,是商人的儿子。容貌俊美,少年时风流潇洒,喜欢歌舞表演。常跟随戏班演员用锦帕包头,秀美如同女子,因此又有"俊人"的称号。

十四岁考入府学,很快成名。父亲年老体衰,放弃经商回家。对马骥说:"几本书饿了不能煮着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我儿还是继承父业吧。"马骥从此开始做些小本生意。

一次随人出海,遭遇飓风漂流。几天几夜后到达一座都城。当地人都奇丑无比,见到马骥以为是妖怪,惊呼奔逃。马骥初见状十分恐惧;等明白当地人怕自己后,反而利用这点吓唬他们。见到有人吃喝就冲过去;人们惊逃后,便吃他们剩下的食物。

注释

"梨园子弟":唐代宫廷乐工居梨园,后称戏班为梨园。

"郡庠":明清时府级官办学校,考取者称秀才。

"权子母":典出《周礼》,指经商取利,此处指小本经营。

"飓风":古代对台风的称谓,暗示故事发生于东南沿海。

开篇以"美丰姿"与"奇丑"形成强烈反差,奠定讽刺基调。

创作背景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四十岁时完成《聊斋志异》初稿。当时科举屡试不第,以塾师为业,对社会现实有深刻观察。作品借海外奇谈影射现实,罗刹国以丑为美的设定,暗讽当时科举取士以貌取人、黑白颠倒的现象。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传统志怪小说框架,前半写罗刹国见闻,后半转海市奇遇,形成双重镜像结构。

2. 语言艺术:白描手法写异域风情,"锦帕缠头"等细节生动传神,对话中暗藏机锋。

3. 思想内涵:通过"以丑为美"的设定,批判价值标准异化的社会,体现作者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4. 讽刺手法:用"人惊遁则啜其余"等情节,展现人性弱点,笔法冷峻而不失幽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罗刹海市》的讽刺艺术达到古代文言小说高峰。蒲松龄构建的海外世界实为现实投影,罗刹国"见美则惊"的荒诞规则,直指清代科举场上"以貌取士"的积弊。马骥从恐惧到利用的心理转变,揭示人在畸形环境中的异化过程。文中"啜其余"的细节描写,既写生存智慧,更暗讽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这种多层讽刺手法,使作品超越简单寓言,成为透视世态人心的棱镜。

范文二

作品的双重空间设置极具匠心。罗刹国与海市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丑为贵,后者唯才是举。这种结构暗含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马骥在两个空间都依靠"表演"生存——在罗刹国扮丑,在海市炫才,暗示任何社会评价体系都可能造成人格扭曲。篇末"今有人焉,毋乃类是"的点题,将批判锋芒指向现实中的趋炎附势者,体现蒲松龄"孤愤"的创作态度。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聊斋志异》属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书房名。

2. 关键字词:郡庠(xiáng)、飓(jù)风、倜傥(tì tǎng)、权子母(经商取利)。

3. 艺术手法:对比讽刺(美丑颠倒)、双线结构(罗刹/海市)、细节描写(啜其余)。

4. 主题思想:批判价值标准异化,揭示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5. 意象分析:"飓风"象征命运无常,"海市"隐喻理想社会。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少倜傥:__________

(2)权子母:__________

答案:

(1)风流潇洒

(2)经商取利

二、主旨理解

问:罗刹国人"见马至以为妖"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反映美丑标准颠倒的社会畸形现象,暗讽现实社会中价值判断的荒谬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罗刹海市》与《镜花缘》的海外游记写法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借海外奇谈讽刺现实。异:蒲松龄侧重人性批判,笔法凝练;李汝珍偏重知识炫耀,情节繁复。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迨知国人之骇己也,遂反以此欺国人"的心理描写作用。

答:展现人物从恐惧到利用的心理转变过程,揭示人在非常环境中的适应性生存策略,为后文主题深化做铺垫。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罗刹海市》的案例论述"环境对人的影响"?

答案示例:马骥在罗刹国被迫扮丑求存,说明环境压力会改变人的行为模式。但结尾保持本心归乡,又体现主体能动性,可辩证讨论环境与个人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