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中秋咏月诗,通过描绘庭院月色与秋夜寂寥,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诗的独特魅力。
原文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
秋露无声,悄然沾湿了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人都在仰望;
不知那深沉的秋思会落在谁的心上。
注释
中庭地白:月光洒满庭院,地面如霜雪般洁白。“地白”二字凸显月色的清冷皎洁。
树栖鸦(qī yā):乌鸦栖息于树,暗示夜静更深,以动衬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秋露寒凉,无声浸润桂花,暗喻思念的悄然滋长。“湿”字化虚为实,赋予情感触感。
秋思(qiū sī):指中秋夜对亲友的牵挂,化用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境。
创作背景
王建生活于中唐时期,曾任陕州司马,晚年漂泊异乡。此诗作于中秋夜,诗人独居客舍,见月怀人。唐代中秋赏月之风盛行,诗作常借月抒怀,王建此诗以朴素语言道出普世情感。
作品解析
1. 结构精巧: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由实转虚,层次分明。
2. 语言凝练:“地白”“无声”等词以简驭繁,营造空灵意境。
3. 情感含蓄:末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以问作结,将个人愁思扩展至天下游子。
4. 艺术手法:运用白描与拟人,如“冷露湿桂花”,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情味。
鉴赏范文
范文一:月白秋思的永恒叩问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以中秋月色为媒介,将个体孤独升华为人类共情。首句“中庭地白”以视觉的纯净拉开序幕,而“树栖鸦”的细微声响反衬夜的沉寂。诗人不直言思乡,却借“冷露湿桂花”的触觉意象,隐喻思念的无声蔓延。末句“秋思落谁家”似轻实重,以开放式提问引发读者共鸣,展现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质。
范文二:物我交融的抒情范式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物我界限的消弭。月光、乌鸦、桂花等意象本为客观存在,经诗人情感浸润后,成为思念的载体。“无声湿桂花”五字,既写自然现象,亦暗指泪水浸染的乡愁。后两句由实入虚,从“人尽望”的群体行为,陡然转向“秋思”的个体追问,体现唐代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认。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至高境界。
关于《十五夜望月》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地白:月光照耀下地面呈现的白色。
秋思(qiū sī):秋季的愁绪,特指思乡怀人之情。
2. 文学常识
王建为唐代“新乐府运动”代表诗人,与张籍并称“张王乐府”。
3. 意象分析
“桂花”象征高洁与团圆,与中秋民俗关联;“冷露”暗示时光流逝与孤独心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地白:__________
(2)秋思:__________
答案:
(1)月光照射下庭院地面的白色
(2)秋天的思念之情
二、主旨理解
题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中秋望月的普遍行为,反衬游子漂泊无依的孤独,体现对生命离散的哲思。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建《十五夜望月》与杜甫《月夜忆舍弟》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王诗含蓄,借景暗示愁思;杜诗直抒胸臆,以“露从今夜白”等句直接点明忆弟之情。二者均善用月意象,但王重群体共鸣,杜重个体伤痛。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以“无声”凸显夜的静谧,“湿”字将抽象的秋思具象化,通过触觉与视觉的通感,深化了思念的绵长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