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以春江月夜为背景,描绘了壮丽景色与深沉哲思的交融。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鉴赏等多角度解析这首千古名篇。
原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
哪一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折地流过花草丛生的原野。
月光洒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白霜。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
江畔的白沙与月光融为一体,看不见了。
江水与天空成了一色,没有一丝微尘。
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
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
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
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注释
滟滟(yàn yàn):水光闪烁的样子。
芳甸(diàn):长满花草的原野。
霰(xiàn):雪珠。
流霜: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这里比喻月光。
汀(tīng):水边平地。
纤尘:微小的灰尘。
皎皎:明亮洁白的样子。
创作背景
张若虚生活在初唐时期,具体生卒年不详。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值盛唐气象初显之时。诗人可能是在长江边赏月时,被壮丽的自然景色所触动,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作品解析
1. 结构分析: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为一组,共九组,形成完整的结构。
2. 语言特色:运用大量比喻和拟人手法,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
3. 思想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思考。
4. 艺术特色: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创造了独特的意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一个澄澈空明的艺术境界。诗人笔下的月光不仅照亮了春江,更照亮了读者的心灵。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体现了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深邃的哲思。
范文二
张若虚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转换的手法。从眼前春江月色的实景描写,到对历史长河的想象,再到对人生哲理的阐发,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构思能力。特别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对比,既写出了自然的永恒,又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滟滟(yàn yàn)、芳甸(diàn)、霰(xiàn)、汀(tīng)
2. 文学常识:张若虚是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
3. 知识要点:本诗是七言古诗,共三十六句
4. 意象意境:以月为核心意象,创造了空明澄澈的意境
5. 知识全解:本诗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滟滟:__________
(2)芳甸:__________
答案:
(1)水光闪烁的样子
(2)长满花草的原野
解析:要联系诗句理解词义,不可望文生义。
二、主旨理解
1、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对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
解析:这两句诗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春江花月夜》与李白《把酒问月》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春江花月夜》主要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哲理,而《把酒问月》则更多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前者含蓄委婉,后者豪放直率。
解析:两首诗都以月为主题,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这两句诗由写景转入议论,点明了人生短暂而自然永恒的主题,深化了诗歌的哲理内涵。
解析:这两句是全诗的思想核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拓展运用
题目: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运用于现实生活,可以论证什么观点?
答案示例:可以论证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启发人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和长远的眼光。
解析:引用古诗要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