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赏析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批判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思想的杂文,主张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文章以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困境。
原文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译文
中国历来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自己不出去,也不让别人进来。
自从被外国枪炮打开国门后,又遭遇一系列挫折,现在变成了什么都往外送的"送去主义"。
暂且不说其他方面,单就文化艺术而言,最近先送了一批古董到巴黎展览,但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几位所谓的"大师"拿着几幅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巡回展览,美其名曰"弘扬中华文化"。
注释
"闭关主义":指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送去主义":鲁迅创造的新词,讽刺当时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被动和盲目。
"发扬国光":表面上是宣扬中国文化,实际上是讽刺那些沽名钓誉的行为。
创作背景
1934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一方面,日本加紧侵华步伐;另一方面,国内文化界出现了盲目崇洋和复古守旧两种极端倾向。鲁迅针对这种现象,写下了这篇振聋发聩的文章。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破立结合"的手法,先批判"送去主义",再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2. 语言犀利幽默,大量使用反语和讽刺手法。
3. 思想深刻,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4. 艺术特色鲜明,善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增强说服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拿来主义》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其独特的讽刺手法。鲁迅将"送去主义"比作"大宅子"里的东西往外送,形象地揭露了当时文化界的虚荣和愚昧。文章中的"大师"一词加引号,暗示这些人的名不副实。这种讽刺既辛辣又含蓄,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领悟到作者的深刻用意。
范文二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提出了"占有、挑选"的主张,这体现了他对待文化遗产的辩证态度。他认为对于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排斥,而要像对待"大宅子"里的东西一样,先占有,再挑选。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仍有借鉴价值。
关于《拿来主义》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发扬国光"。
2. 文学常识:杂文的特点,鲁迅的创作风格。
3. 知识要点: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的主要观点。
4. 意象意境:"大宅子"的象征意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闭关主义:__________
(2)发扬国光:__________
答案:
(1)指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表面上是宣扬中国文化,实际上是讽刺那些沽名钓誉的行为
二、主旨理解
问: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主张对待外来文化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排斥。
三、比较鉴赏
题目:《拿来主义》与鲁迅其他杂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都具有犀利、幽默的特点,善用讽刺手法,语言简洁有力。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大师"加引号的讽刺手法,"捧着"、"挂过去"等动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当时一些文化人的虚荣和可笑。
五、拓展运用
题目:将《拿来主义》中提出的观点运用于现实生活,可以论证什么观点?
答案示例: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