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通过作者与地坛的深刻联结,探讨生命、苦难与救赎的主题。本文包含原文节选、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核与艺术价值。
原文
**我与地坛(节选)**
**作者: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译文
我在多部小说里描写过一座荒废的古园,那就是地坛。
多年前这里尚未开发为景区,园中杂草丛生,几乎无人问津。
地坛与我的住所相距不远。
或许这就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相遇。
我总感到其中蕴含某种宿命:古园穿越四百年的风雨,似乎只为等待我的到来。
注释
**宿命**:拼音为sù mìng,指无法改变的命运轨迹。此处强调作者与地坛的必然联系。
**荒芜冷落**:描写地坛的破败景象,反衬后文“我”在此获得的精神慰藉。
**四百多年**:地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至史铁生写作时已逾四百年,凸显时间沉淀的厚重感。
创作背景
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一度陷入绝望。地坛成为他逃避现实、思考生命的场所。这篇散文创作于1989年,是他对青年时期在地坛独处经历的回顾,融合了对生死、母爱与存在的哲学追问。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以地坛为线索,串联个人记忆与哲思,时空交错,形散神聚。
2. **语言风格**:朴素深沉,善用短句与重复修辞,如“我家离地坛很近”的反复强调,强化情感张力。
3. **思想内核**:通过地坛的“荒芜”与“生机”并存,揭示苦难中的生命韧性,体现“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色彩。
鉴赏范文
范文一:地坛的象征意义
地坛在文中既是实体空间,更是精神图腾。它的荒废对应作者肉体的残缺,而四季轮转中“蜂飞蚁走”的生机,则隐喻生命的内在力量。史铁生以冷静笔触书写绝望,却在地坛的草木砖石间找到救赎——这种矛盾统一,构成了文本最动人的张力。
范文二:母爱的隐性书写
文中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的细节,是情感表达的高光。作者未直接抒写悔恨,而是通过母亲无声的担忧与离世后的怅惘,展现亲情在苦难中的支撑作用。这种克制的叙事,比直白抒情更具冲击力。
关于《我与地坛》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宿命(sù mìng)、荒芜(huāng wú)、坍圮(tān pǐ)。
2. **文学常识**:史铁生代表作《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散文风格融合哲思与自传性。
3. **意象分析**:地坛象征生命困境与精神家园;四季变化对应心绪起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宿命”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
答案:指作者与地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深刻关联。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体现作者在苦难中寻找到的精神归属感,暗含对命运接纳与和解的态度。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比喻强化地坛的孤寂感,为后文“我”在此获得精神重生埋下伏笔,形成强烈反差。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我与地坛》,谈谈如何理解“苦难与救赎”的关系。
答案示例:史铁生在地坛的荒芜中看见生命的韧性,说明真正的救赎并非逃避苦难,而是从中领悟存在的意义。这种思想对当代人面对困境具有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