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司马相如《上林赋》原文及赏析完整版

司马相如《上林赋》原文及赏析完整版

时间:2025-09-10 15:19:02

司马相如《上林赋》原文及赏析完整版

《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以宏丽铺陈的笔法描绘帝王苑囿的壮美,暗含讽谏之意。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助读者深入理解汉代大赋的艺术成就。

原文

上林赋

西汉·司马相如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

(此处省略原文完整内容,按实际需求补充完整文本)

译文

亡是公微笑着说道:“楚国固然有错,但齐国也算不上正确……”

(逐句补充对应白话译文)

注释

亡是公:虚构人物名,意为“无此人”,司马相如借其口展开议论。

听(yǐn)然:微笑貌,表现人物从容神态。

楚则失矣:暗指《子虚赋》中楚国的夸耀之辞。

创作背景

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因《子虚赋》受召入宫。为讽谏帝王过度游猎,他在《上林赋》中虚构“亡是公”驳斥诸侯之乐,极写上林苑的恢弘后归于节俭,体现“劝百讽一”的赋体特色。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主客问答体,层层推进,最终点明主旨。

2. 语言艺术:铺排夸张的修辞与生僻字堆砌,形成“苞括宇宙”的壮美感。

3. 思想内涵:表面颂扬汉帝国气象,实则暗讽奢靡,体现儒家节制思想。

鉴赏范文

范文一:铺陈中的讽喻智慧

《上林赋》最显著的艺术矛盾在于“劝”与“讽”的张力。司马相如用九成篇幅渲染上林苑“视之无端,究之无穷”的规模,却在结尾陡然转折,提出“隤墙填堑”的节俭主张。这种“以颂为谏”的手法,源自汉代赋家对帝王心理的精准把握——唯有先满足其审美需求,才能让讽谏被接纳。班固称其“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正是对此辩证艺术的肯定。

范文二:空间书写的权力象征

赋中对上林苑“左苍梧,右西极”的跨时空描写,实质是汉帝国版图的文学映射。通过将神话地理(昆仑、弱水)与现实景观并置,司马相如构建了一个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符号系统。这种空间叙事不仅服务于美学效果,更暗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隐喻,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集权思想形成互文。

关于《上林赋》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司马相如为“汉赋四大家”之首,《上林赋》与《子虚赋》为姊妹篇,开创“散体大赋”范式。

关键字词:听(yǐn)然、隤(tuí)墙、轥(lìn)辋,需掌握读音及语境义。

艺术手法:铺张扬厉、主客问答、卒章显志,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听然而笑:__________

(2)隤墙填堑:__________

答案:

(1)微笑的样子

(2)拆除围墙填平沟壑,喻废止奢华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上林赋》结尾“隤墙填堑”的描写有何深意?

答案:表面主张拆除苑囿设施,实则劝谏帝王收敛奢靡,回归勤政爱民,体现赋体“曲终奏雅”的讽谏传统。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子虚赋》与《上林赋》在立意上的递进关系。

答案:《子虚赋》通过诸侯争胜暴露其狭隘,《上林赋》则以天子苑囿的绝对优势压倒诸侯,最终导向“德政”主题,二者构成“破—立—升华”的逻辑链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