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姜可相关作品原文及赏析

姜可相关作品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2 10:15:02

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引导语:南宋词人姜夔途经战乱后的扬州,以今昔对比手法抒写黍离之悲,词作兼具音乐性与画面感,展现了婉约派词的艺术高度。

原文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在淮东名城扬州,竹西亭的风景胜地,我解下马鞍短暂停留。

走过昔日繁华的十里长街,如今只见野麦丛生。

自金兵渡江南侵后,连荒废的池塘和古树都厌恶说起战争。

黄昏时分,凄凉的号角在空城中回荡。

若杜牧重游此地,定会震惊于这般景象。

纵然有写豆蔻诗的才华,青楼梦的绮思,也难以表达此刻悲凉。

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月光在波心无声荡漾。

想那桥边的红芍药,年年开放却为谁而生?

注释

【淮左】宋代淮南东路,治所扬州。

【胡马窥江】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

【清角吹寒】军营号角声更添寒意,暗用《诗经·小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意境。

【豆蔻词】化用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二十四桥】唐代扬州名胜,李商隐有"二十四桥明月夜"句。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176年冬至,姜夔二十一岁初访扬州。距1161年金兵焚掠已十五年,词人眼见这座曾与长安、洛阳齐名的都市仍满目疮痍,遂自度此曲。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双调慢词,上阕写实景,下阕引典故,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效果。

2. "废池乔木"二句运用移情手法,赋予景物人格化情感,较杜甫"感时花溅泪"更显沉痛。

3. 末三句以乐景写哀情,冷月红药的意象组合开创"清空"词境,影响后来张炎《词源》理论。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中"渐黄昏"三字堪称词眼。暮色不仅渲染时空氛围,更暗示南宋王朝的颓势。清角声穿透纸背,与柳永"渐霜风凄紧"相比,姜夔省略了主语,使寒意直接渗入读者骨髓。这种留白手法,正是宋代文人画"计白当黑"的美学移植。

范文二

下阕用杜牧典故构成双重镜像。当年杜牧笔下"十年一觉扬州梦"的繁华,恰成今日词人"黍离之悲"的参照。值得注意的是,姜夔没有直接描写战火,而是通过音乐意象(清角)、植物意象(荠麦红药)完成历史叙事,这种"以轻写重"的笔法,深得《诗经·黍离》遗韵。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解鞍(jiě ān)、荠麦(jì mài)、清角(qīng jiǎo)

【文学常识】姜夔号白石道人,与吴文英并称"姜吴",其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保存宋代音乐史料。

【艺术手法】对比(今昔扬州)、用典(杜牧诗句)、通感(冷月无声)。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自胡马窥江去后"的"窥江"

答案:指金兵渡江南侵的军事行动

解析:此处用"窥"字突出敌人贪婪觊觎之态。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情感内涵

答案:通过芍药的无主开放,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暗含对南宋朝廷苟安的讽喻。

解析:继承杜甫"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笔法。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战争书写差异

答案:姜词隐晦含蓄,通过景物侧写战祸;辛词直抒胸臆,"气吞万里如虎"显豪放本色。

解析:反映婉约派与豪放派处理历史题材的不同路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