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许地山《落花生》原文及赏析

许地山《落花生》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20 11:57:02

许地山《落花生》原文及赏析

引导语: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以质朴语言讲述花生平凡却实用的品格,借物喻人,传递不慕虚名、踏实奉献的人生哲理。文章通过家庭对话展现中国传统价值观,适合探讨文学意象与生活哲学的结合。

原文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译文

现代白话译文:

后院的半亩荒地由母亲提议种花生,全家参与耕作后获得丰收。收获节上,父亲借花生果实深藏土中的特点,教育子女应做务实有用之人,而非追求外表光鲜。

注释

1. 落花生:即花生,植物学名Arachis hypogaea,果实埋于土中,象征低调务实。

2. 榨油:花生含油量高,可压榨食用油,体现实用价值。

3. 体面:指外在虚荣,与“有用”形成对比,突出文章核心思想。

4. 艺术表现:通过家庭对话推进哲理,用桃子、石榴的张扬反衬花生的内敛。

创作背景

1922年许地山任教北平期间创作,正值新文化运动后期。作者出身台湾爱国世家,崇尚简朴生活,文中“要做有用的人”呼应当时知识分子对实用主义的推崇。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种花生始,以论人生终,叙事与说理自然衔接。

2. 语言:口语化对话生动,如“争着答应”“挖起来才知道”,富有生活气息。

3. 思想:提出“人要做有用的人”的价值观,体现五四时期平民教育观。

4. 艺术特色:借物喻人,以平凡农作物承载深刻哲理,类似《陋室铭》的托物言志。

鉴赏范文

范文一:物性即人性的隐喻

《落花生》的深刻性在于将植物特性转化为道德训诫。花生“果实埋在地里”的生物学特征,被赋予“不慕虚名”的人格化寓意。父亲刻意对比桃子、石榴的炫耀性生长,强化儒家“君子务本”的思想。许地山以儿童视角展开讨论,使说理更具亲和力,这种“家庭场景+哲理升华”的模式,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范式。

范文二:平民美学的文学实践

文中“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的表述,凸显作者对底层价值的肯定。在新旧文化交替的1920年代,这种对平凡作物的礼赞具有革命性。许地山摒弃传统文人偏爱的梅兰竹菊,选择花生作为意象,既体现白话文学的平民意识,也暗示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如花生般深植泥土,滋养大众。

关于《落花生》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榨油(zhà yóu)、体面(tǐ miàn)、爱慕(ài mù)。

2. 文学常识:许地山笔名“落华生”,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作品具宗教哲思。

3. 知识要点:托物言志手法、五四时期白话散文特点、对比修辞运用。

4. 意象意境:花生象征朴实奉献,与桃子石榴构成“虚华”与“务实”的意境对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爱慕:__________

(2)体面:__________

答案:

(1)因喜爱而向往

(2)外表的光彩

二、主旨理解

题目:父亲说“要像花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案:教导子女应注重内在价值,做对社会有实质贡献的人,而非追求表面虚荣。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强调花生不事张扬的特性,为后文“有用的人”的论点作铺垫,体现由实到虚的写作逻辑。

四、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落花生》与周敦颐《爱莲说》的立意异同。

答案:同:均借植物特性喻人格理想。异:莲象征高洁孤傲,花生代表朴实无华;前者反映士大夫情趣,后者体现现代平民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