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原文及赏析
《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展现了孙悟空智慧与忠诚的核心主题。本文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解析这一故事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原文
《三打白骨精》(节选)
作者:吴承恩
(上阕)
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白骨夫人施诡计,变化人形惑善良。
(下阕)
金箍棒起妖氛散,火眼金睛辨伪装。
若非大圣神通广,怎保真经到西方?
译文
尸魔三次欺骗唐僧,圣僧愤怒驱逐孙悟空。
白骨夫人施展诡计,变成人形迷惑善良者。
金箍棒挥舞妖气消散,火眼金睛识破伪装。
若非孙悟空神通广大,怎能保护真经到达西方?
注释
尸魔:指白骨精,以“尸魔”称之,强调其邪恶本质。
三戏:三次欺骗,体现白骨精的狡诈。
圣僧:指唐僧,凸显其慈悲却迂腐的性格。
火眼金睛:孙悟空的辨识能力,象征智慧与洞察力。
金箍棒:孙悟空的武器,代表武力与正义。
创作背景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吴承恩借神魔故事讽刺社会现实。白骨精情节暗喻人性中的虚伪与欺骗,反映作者对善恶斗争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三次交锋层层递进,矛盾逐步激化。
2. 语言:口语化表达增强故事性,动词运用生动。
3. 思想:强调真伪之辨,批判盲目慈悲。
4. 艺术特色: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唐僧的迂腐与孙悟空的果敢。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三打白骨精》通过重复叙事强化戏剧冲突。白骨精三次变化人形,唐僧三次受骗,孙悟空三次除妖,形成回环结构。这种设计不仅推动情节,更深化主题——善良需与智慧结合。吴承恩以夸张笔法刻画白骨精的狡诈,反衬孙悟空的机敏,暗含对现实社会中伪善者的批判。
范文二
火眼金睛的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孙悟空的特殊能力,也代表明辨是非的理性精神。故事中唐僧因肉眼凡胎被蒙蔽,与孙悟空形成鲜明对比。吴承恩借此揭示:认知局限会导致判断失误,唯有破除表象才能触及本质。这一哲理至今仍有警示作用。
关于《三打白骨精》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尸魔(shī mó)、金箍棒(jīn gū bàng)。
2. 文学常识: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明代神魔小说代表作。
3. 意象分析:白骨象征虚伪,金箍棒代表正义力量。
4. 知识全解:三次打斗体现“事不过三”的传统叙事逻辑。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火眼金睛:__________
(2)妖氛:__________
答案:
(1)指孙悟空的辨识能力
(2)妖怪的邪恶气息
二、主旨理解
问:“尸魔三戏唐三藏”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揭露了伪善者利用他人善良行恶的社会现实,警示人们需保持警惕。
三、句子赏析
问:赏析“若非大圣神通广,怎保真经到西方”的作用。
答:以反问句式强调孙悟空的关键性,总结前文冲突,点明取经团队离不开智慧与武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