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拼音版原文及赏析
本文解析《孙权劝学》的文言原文、白话译文及创作背景,重点分析孙权以君主身份劝学的策略与吕蒙的成长转变,揭示"开卷有益"的深刻哲理。
原文
《孙权劝学》
(北宋)司马光 撰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注释
【当涂】dāng tú,当权执政。
【辞】推托,后接介词"以"引出理由。
【涉猎】shè liè,粗略阅读,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在此处解为了解。
【孰若】疑问代词"孰"与动词"若"连用,表示比较。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吕蒙出身行伍,孙权发现其军事才能突出但文化不足,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前后专门进行劝学。这段对话载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后由司马光编入《资治通鉴》。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劝学-推辞-再劝-践行"的递进式叙事,完整展现人物转变过程。
2. 语言艺术:孙权以"卿/孤"称谓建立平等对话,用反问句增强说服力,最后以身作则强化论点。
3. 思想内涵:突破"武将不必读书"的偏见,体现孙权"文武兼修"的治国理念。
4. 历史价值:记录东吴人才培养策略,为"吴下阿蒙"到"士别三日"的转变埋下伏笔。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孙权劝学展现明君风范。作为统治者,他敏锐发现吕蒙"勇而少谋"的短板,采用"先警醒-后疏导"的劝说策略。首句"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强调必要性,当对方推辞时,立即降低要求至"涉猎"程度,最后以自身榜样示范。这种层层递进的劝说方式,既维护将领尊严,又明确学习要求,体现孙权高超的驭下智慧。
范文二
短文暗藏教育心理学智慧。孙权准确把握吕蒙"军中多务"的推诿心理,先破除"学必精专"的认知障碍,再以"孰若孤"建立比较优势,最后用"大有所益"强化正向激励。三个回合的对话构成完整的认知重构过程,其说理逻辑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高度吻合,堪称古代情境化教学的典范案例。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当涂(dāng tú)、涉猎(shè liè)、辞以(推辞理由)
2. 文学常识:出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反映"经世致用"的史学观
3. 句式特点:"卿言多务,孰若孤"为倒装比较句
4. 核心意象:"读书"象征自我提升,"掌事"代表社会责任
5. 哲理启示:终身学习理念在职业发展中的必要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当涂:__________
(2)涉猎:__________
答案:
(1)当权执政
(2)粗略阅读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词义,"当涂"为固定官场用语。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孙权劝学的核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强调实践性学习的重要性,指出管理者通过广泛阅读可以提升决策能力。
解析:抓住"见往事耳""大有所益"两个关键短语分析。
三、人物分析
题目:从对话看孙权的领导艺术有何特点?
答案:采用平等对话方式,既有原则性要求又给予弹性空间,善用自身示范作用。
解析:需分析称谓使用、语气变化和说理策略三个层面。
四、现实意义
题目:这个典故对现代职场人士有何启示?
答案:说明专业岗位更需要拓宽知识面,碎片化学习也能积累重大收获。
解析:需将"涉猎"概念与现代终身学习理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