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告子上》中的经典篇章,通过比喻阐述儒家“舍生取义”的道德观。文章以鱼与熊掌为喻,揭示生命与道义的抉择,语言犀利,逻辑严密,展现了孟子雄辩的哲学风格。
原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珍视的,道义也是我所珍视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保全,就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
注释
【欲】想要,追求。
【得兼】同时获得。“兼”本义为手持两禾,引申为同时具备。
【舍生取义】成语出处。孟子将抽象的道德抉择具象化为饮食选择,通过递进式比喻强化论证力度。“鱼熊之喻”以日常经验切入,使哲学命题更易理解。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本章针对纵横家“利害之说”而作,强调道德原则高于生命价值,是儒家“杀身成仁”思想的重要发展。与《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章形成互文。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比喻—本体”双重对照,由浅入深推进论证。前段设喻铺垫,后段揭示主旨,形成层递式说理结构。
2. 语言艺术:善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所欲也”三次重复,强化选择困境;“不可得兼”反复出现,凸显矛盾尖锐性。
3. 思想内涵:确立儒家价值排序——义高于生。通过极端情境的假设,揭示道德选择的绝对性,对后世文天祥《正气歌》等作品影响深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的比喻艺术在本文达到巅峰。以口腹之欲喻精神追求,将抽象伦理具象化:鱼熊之选如同孩童辨糖,其理自明。这种“以俗证雅”的言说方式,既消解了道德说教的刻板,又使“舍生取义”的极端命题获得生活化阐释。尤其“不可得兼”的设定,巧妙制造认知冲突,让读者在价值权衡中自然接受结论。
范文二
本文展现儒家伦理的刚性特质。不同于庄子的“两行”哲学,孟子刻意设置非此即彼的选项,强调道德选择的排他性。这种“断腕式”的决绝,实际构建了士人的精神坐标系——当生命与道义构成二律背反时,个体的毁灭反而成就道德完满。这种思想在明清易代之际,成为士人殉国的理论支撑。
关于《鱼我所欲也》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得兼(jiān)、苟(gǒu)得、恶(wù)
2.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上》,与《生于忧患》并称孟子励志双篇
3. 修辞手法:比喻论证、排比修辞、层递结构
4. 思想考点:儒家义利观、孟子“四端说”中的“羞恶之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__________
答案:
(1)同时获得
(2)通“避”,躲避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孟子为何要先写“鱼与熊掌”之选?
答案:通过生活化比喻降低理解门槛,为后续“生与义”的严肃命题作铺垫,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论证逻辑。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文与《论语》“杀身成仁”章的异同
答案:同:均强调道德高于生命。异:孔子直言结论,孟子注重论证过程;孔子语简意赅,孟子善用比喻说理。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句式特点
答案:判断句式收束全篇,斩钉截铁;“者也”加重语气,体现价值选择的不可动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