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及赏析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学记》,以烹饪比喻教学,阐述实践与认知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经典篇章。以下从原文、译文到深层解析,全面呈现这一名篇的哲学内涵与文学价值。
原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知道它的滋味;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才能发现困惑。
知道不足,才能自我反省;
发现困惑,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注释
嘉肴(jiā yáo):美味的菜肴。嘉,美好;肴,熟肉。
旨:滋味。此处引申为深刻体会。
至道:最高深的道理。至,极。
自反:自我反省。反,通"返"。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力。
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促进。长(zhǎng),增长。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教育实践蓬勃发展。《礼记》成书于汉代,汇集先秦儒家教育理论。本篇反映孔子"学思结合"思想,强调认知必须通过实践完成,体现了儒家对知行关系的深刻认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比喻-说理-结论"三层递进,先以烹饪类比学习,再引申至教学关系,最终点明"教学相长"主旨。
2. 语言艺术:连续使用"虽...弗...不..."排比句式,形成强烈逻辑张力。"自反""自强"二词浓缩儒家修身精义。
3. 思想价值:突破单向传授的教育观,揭示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对现代教育仍具启示意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虽有嘉肴》的比喻艺术令人叹服。将抽象的教育原理具象为日常饮食体验,"食"与"知"的对应关系既通俗又深刻。这种类比不是简单比附,而是抓住了认知活动的本质特征——直接经验不可替代。篇末"教学相长"的结论,实则是从生活经验中淬炼出的哲学智慧。
范文二
短短六句构建完整的认知闭环。前两句强调实践的基础性,中间两句揭示反思的必然性,末两句升华出互动的重要性。这种环环相扣的论述方式,体现了儒家"格物致知"的思维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困"字的选择尤为精当,既指教学困境,更暗含突破困境的积极态度。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嘉肴(jiā yáo)、旨、至道、自反、自强、教学相长(zhǎng)
2. 文学常识:出自《礼记·学记》,反映先秦儒家教育思想
3. 核心观点: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教与学具有相互促进关系
4.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递进论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旨:__________
(2)长:__________
答案:
(1)深刻体会/滋味
(2)促进/增长
二、主旨理解
题目:"教学相长"体现了怎样的教育观?
答案: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获得提升,突破单向传授的传统模式。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论证效果。
答案:用假设句式强化实践必要性,与首句形成类比,"至道"与"嘉肴"的对应使抽象道理具体可感。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教学相长"的当代价值。
答案示例: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更需保持学习姿态,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这正是"教学相长"的现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