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赏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边塞壮丽风光和诗人孤寂情怀。本文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作品解析、鉴赏范文及考试重点整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原文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正在前线。
注释
单车:轻车简从。
问边:慰问边关将士。
属国:附属国,此处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境内。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汉塞:汉代的边塞,此处借指唐代边关。
胡天: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孤烟:边塞用作报警的烽烟。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侦察骑兵。
都护:唐代边疆最高长官。
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国境内,此处借指前线。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命出塞慰问将士,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此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四句写行程,后四句写边塞风光和偶遇。
2. 语言:简练传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尤为精妙。
3. 思想:既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慰问之情,又流露出个人漂泊之感。
4.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画面感强,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使至塞上》最令人称道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边塞壮阔景象:浩瀚沙漠中,一缕烽烟笔直上升;黄河边上,落日浑圆低垂。这两句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极具画面感,"直"和"圆"二字尤为传神,将边塞特有的雄浑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维以画家的眼光观察景物,用诗人的语言描绘画面,实现了诗歌与绘画的完美结合。
范文二
这首诗既展现了边塞风光,又暗含诗人情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表面上写行程,实则暗喻自己的漂泊身世。诗人以"征蓬"自比,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又以"归雁"为喻,暗示对家乡的思念。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使诗歌在雄浑壮阔之外,又增添了几分含蓄深沉。王维将个人情感融入边塞景物,使这首诗既有壮美气象,又有动人情怀。
关于《使至塞上》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属国(shǔ guó)、居延(jū yán)、征蓬(zhēng péng)、萧关(xiāo guān)、燕然(yān rán)
2. 文学常识: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3. 知识要点:边塞诗的特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4. 意象意境:征蓬、归雁象征漂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构成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景。
5. 知识全解:了解唐代边塞战争背景,掌握诗歌中典故的运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问边:__________
(2)征蓬:__________
答案:
(1)慰问边关将士
(2)随风飘飞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解析:要联系诗句理解词义,注意比喻用法。
二、主旨理解
1、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描写了边塞壮阔的景象:浩瀚沙漠中烽烟笔直上升,黄河边上落日浑圆低垂,画面雄浑壮丽。
解析:这两句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特有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三、比较鉴赏
题目:《使至塞上》与高适《燕歌行》在描写边塞风光上有何不同?
答案:《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触勾勒边塞壮阔景象,意境雄浑;《燕歌行》则着重描写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情感更为沉郁。
解析:王维诗偏重景物描写,高适诗更关注战争现实。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这两句诗既交代了行程,又以"征蓬"和"归雁"为喻,暗示诗人的漂泊身世和对家乡的思念,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解析:注意分析比喻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拓展运用
题目: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运用于现实生活,可以表达什么情感?
答案示例:可以用来表达面对壮阔自然时的震撼与敬畏,或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解析:引用古诗需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其现实意义。